那些年我们一起混过黑道
——看《艋舺》
这大概是那些古惑仔们的“致青春”,对比《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部电影的青春还是太过沉重,有着某种时代感。无独有偶,不仅仅台湾会有这样的时代,大陆在文革之后,还没有恢复高考,随着知青的返城,没有方向感的学龄时代的人,容易变身变成顽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血色浪漫》里都有一些缩影,《黑道风云二十年》可以说一个次大总结。
人随着时光的流逝,无论过去是坏是好,总会有一些怀旧的底色。同时经历那些年黑道的洗礼,会把不好一面的剔除,怀念都是友情。我这个讨厌校园混混儿的人,看过后都觉得,那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年代。说到底也是一种充满矫情的怀旧,一种《春天里》对时间一去不复返感叹,好似一些学者说民国的范儿,真的回去,恐怕早就的死于战乱。
《艋舺》的时代背景是七八十年代,是古龙小说在台湾盛行的年代,是竹联帮受雇刺杀江南的时代,也是两大社会冷战的年代。对比大陆顽主产生,有大陆的独特的时代背景。而台湾的黑道更有传统的味道,清朝统一了全国之后,不服输的若干汉人组成了红帮,而青帮的产生因为漕运,雍正年间雇佣一些勇士搞一搞清朝的物流,要不然描写老上海滩的电影,怎么有抢码头一说。红帮反清份子,不少干上了物流的买卖。随着时代的推移,反清复明已经忘在脑后,变成了一种底层人,或者说失去土地人,和流浪无家的人一种互助。辛亥革命的年代,这些红帮,青帮也发挥一些作用。不过混黑帮,说到底做的买卖都不是合法,往往通过一种暴力的手段,获得一些群体的利益,现在不讲黑帮,现在叫社团。
黑帮就好像是社会的癌症,永远都无法能彻底的清除。就这部电影而言,黑帮仅仅是一个布景,主要还是几个年轻人的成长经历。
严格的意义来讲,他们只能算是黑道的边缘人物,尤其有传统意味的台湾黑帮,几个小子也没有拜过香堂,不过是效仿刘关张来个桃园结义。他们接触过黑帮人物,他们几个难说真正的进入黑帮,不过是自以为是罢了。
如果真是偌大的教室,找不到一个可以安静的学习的角落,那么台湾就谈不上是亚洲的四小龙了。黑帮文化的虽然强大,不至于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蚊子总被欺负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外乡人。他的经历有点类似陈启礼一样,为了自己不受欺负,一不小心入了黑道。
我更愿意叫他们是校园混混的加强版,他们几个除了打群架,吸毒黄赌,恐吓诈财,贩卖女孩,占场子,收保护费一样都没有干。在我成长经历也有这样的向往,在学校里羡慕那些动不动打人,没事欺负个女孩子的社会混混,甚至能和他们聊几句,特别自豪。是不是每个男孩子,在学龄年代都有一种装逼欲。大的背景来看,社会的处在一个发展的彷徨期,才导致学龄时代的孩子处在一种对未来充满幻灭的成长年代。
本片对黑道的态度是挺有矛盾的立场,没有强烈的批判,也没有彻底的肯定。是把黑道边缘的一个侧面放大,用赤裸裸的镜头表达导演的一种复杂的情绪,有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叹。
这几个加强版的校园混混,在被义气包装的黑道里迷失了自己,和尚就想当老大,剩下的几个人除了幻想,似乎没有更理性的未来目标。影片的最后用老大的死,看出来,黑道宿命不是被人杀,就是被警察抓,更讽刺的还可能被兄弟杀,有一种退出黑道而不能的无力感。随着追问,我们是混黑道,还是混义气?烘托整个电影的高潮。
其实黑道里的义气,是一种华丽的包装,说到底也是一种“利”。黑道能彻底的表现中国国民性的地方,我们说的实体的江湖,更多是一个黑道。上不高在庙堂,下不靠近市井。“混子”一词就能揭示出,混江湖,混吃,混个开,混口饭吃,一系列的国民的江湖性格,于是乎这个“江湖”看来更是一种复杂的国民性。黑道里说的义气,和孔子说的“义”不同,孔子更强调的是“礼”。黑道里的义气,仅仅维护帮会集团的狭隘利益,对其他人一点也不义气,不然怎么能群殴斗狠,偷盗抢劫,杀人越货。
黑道为何聚而不散,光说因为华丽的义气抱成团,还有更多的社会问题。我所了解的黑帮电影,不是过分的批判,单纯的变成警匪片;就是过分的强调义气,杜琪峰的一些电影往往就这个样子。随着时代的发展,黑帮的内核也在变化,过去是因为义气,算是黑帮的春秋时代;现在是因为利益,姑且算是黑帮的战国时代。
那肥胖的老大,对几个年轻人说:“枪是下等人用的东西。”,可是他偏偏死在了枪下,他说的那句话有点拔高黑道人物的精神品味,不过可以看出他已经不适合当下的黑道江湖了。其实黑道的肉体博弈,就是为利益的扩大化,更谈不上是武术道精神,尽量不用枪是因为少吃官司。
《精武英雄》里船越就告诉陈真,“想要打到对方,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枪。”黑道的肉体博弈谈不上是为了身体极限突破,更别说是让混混去了解宇宙苍生。肥胖的老大死去是意味黑帮的春秋时代已经终结,也有他自己的宿命,因为他当初没有把“义”做到实处,但是他呢?又保留了过去的黑道习惯。
失去了传统味道的黑帮,自然不用拜香堂,讲家法,同样了跟进了时代“向钱看”的特征。最后我有了个结论,混义气的是浪漫主义者,混黑道是现实主义者。
2014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