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来自《公路之王》原声音乐:King of the Road
关注文德斯,会被他的一大堆头衔吸引,与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赫尔措格并称为“德国新电影四杰”,是二十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New German 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确,只要走进他的电影世界,你蓦然间就会发现文德斯勾魂摄魄的地方。看《德州巴黎》是我第一次接触维姆·文德斯。当时就被他电影散发出的宁静的气质所吸引,这是我的第一印象。不温不火的台词,辽阔静谧的画面,演员平静的表演,都创造出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疏离感。
说到公路片,就不得不提到文德斯。说到文德斯,就不得不提令他声名鹊起的 “旅行三部曲”:1974年的《爱丽丝漫游城市》(Alice in the Cities),1975年的《歧路》(The Wrong Move)和1976年的《公路之王》(Kings of the Road)。
Alice in the Cities:萝莉与大叔,拍摄在旅途
有人说,一部电影看一个导演。也有人说,所有的导演一生都只拍摄一部电影。想想也是,王家卫总也逃不开苏丽珍,托纳托雷总是在时空穿行,诺兰总在探索科幻与现实,埃德加·赖特则总在啃血色冰激凌。
作为文德斯第一部的公路电影,也奠定了他以后电影创作的基调。《爱丽丝梦游城市》是喜闻乐见的萝莉大叔组合,但文德斯就是可以深刻的烙上自己的印记。电影中充斥着公路、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的画面。没错,文德斯一再描写着迁移、迷航和旅行。流浪与疏离永远是文德斯的电影主角,这两个元素也成就了他电影诗意与虚空的电影世界。
离群索居的作家菲利普试图以穿越美国的方式寻找创作素材。一辆车一个人,漫无目标的漫游,走走停停,自言自语,有感觉时,就拍宝丽来(一次成像的照片),烦躁了,就砸碎汽车旅馆里播着无聊的节目的电视机。
资金耗完,菲利普把陪伴一路的汽车卖掉,旅途结束。返回纽约,只拿出一厚叠旅途照片的他遭到老板的当场解职。仅剩卖车钱的菲利普决定返回德国。
无处可去的他找到了也许是他前度女友(猜测,影片没有交代他两的关系)的住处,此前她没有接菲利普的求助电话,明显在躲避与他的碰面。此处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菲利普:我把事情搞砸了,旅途很糟糕。一离开纽约,没有任何收获,一切还是老样子。没有办法思考,尤其想到事情没有任何改变,我彻底迷失了方向,我担心永远这样下去。好几天晚上我发誓一早就回去,但是我还是继续旅行,听那些令人作呕的电台,夜晚在千篇一律的汽车旅馆里,看着毫无人情味的电视,与世隔绝。
前度女友:你很久以前就这样做过。没有必要为此横穿美国,当失去自我认同感,也就和世界失去了联系。你一早便是这样,那就是为什么你总是在寻找存在的证据,你把你的故事和经历当成了生鸡蛋,仿佛只有你能体会,那就是为什么你不停地拍照片,为了进一步证明真的是你在观察一些东西,那就是为什么你来这儿,希望有人听你倾诉,其实你只是在自言自语。这不是长久之计,亲爱的。
随后,前度女友直接否决了菲利普留宿的念头。文德斯的电影始终贯穿着如此的对白,平静的对白,却蕴含着无尽的疏离感,仿佛除自我之外的任何人任何事都激不起任何涟漪般,不去理解,不去感同身受。外界的东西总是索然无味,外界总是善变永远来不及捕捉。
在机场,菲利普偶遇也要回德国的一对母女。母亲因为意见不合刚与男友分手,带着女儿爱丽丝想回到德国。此时,机场员工罢工,只有明天飞到阿姆斯特丹的航班。没想到,母亲说不能赶来,留言让菲利普带着小爱丽丝先到阿姆斯特丹,许诺几天之后在阿姆斯特丹机场会合。
当然,又是一场徒劳的等待。菲利普只好带着躲在厕所哭泣的爱丽丝在荷兰开始寻找祖母之路。爱丽丝说谎错报祖母家地址,菲利普把爱丽丝留在警察局,几次兜兜转转,终于他俩还找到了祖母居住的老宅,却住了个来自意大利的女人。影片最后的画面定格在菲利普与爱丽丝在找寻祖母与母亲的火车里。
无处不在的意见不统一,长久的分离和短暂的相聚,光看这剧情就觉得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再加上冷静宁静的摄影,无心灵沟通的人物设定,令这种隔膜感无以复加。
The Wrong Move:歧路,德国的孤独
文德斯在《歧路》中更多的是探讨战后德国民众的孤独感。
立志成为作家的年轻人陷入了无以名状的苦闷。不断变换音乐碟片,甚至靠靠徒手打碎窗户玻璃释放压抑。善解人意的母亲于是鼓励他外出旅行散心,并为他打包好了行李。
关于年轻人在旅途中的际遇,文德斯的处理近乎荒诞。毫无逻辑性可言的情节与对白,和着一段其一怪诞的旅程意识流般的呈现。也许文德斯正是借这些混乱的电影表达以期观众能感受当时德国民众对国家归属感和自豪感缺失而深陷的虚无。
同样,本片里单车,火车,汽车,轮船等公路元素轮番上阵,加上不断变换的场景,俨然公路片的调调。只是,这次电影的主角似乎都神经质般的不正常。从头至尾沉默不语的卖艺女,恬静,经历过战争洗礼并受过犹太人帮助的老者,年轻人在火车站一见倾心的漂亮女演员,以及听到年轻人诗作后非得也让年轻人听自己创作的诗篇的胖子。在我看来,他们代表了各个阶层,各个行当,各个年龄层次的德国民众,他们有各自的经历,走到了一起,经历六天的旅行,在路上他们互相吐露心声,但却掩饰不住他们各自始终不变的孤独。
当一行人误闯进某幢房子时,房子的主人絮絮叨叨的讲述了自己的感受。他说自己的妻子不久前上吊死亡,自己在他们闯进来前本想自杀了断的,然后他讲述了自己的孤独感:“一个人也没有,也没有声音,只能面对这个房子。昨夜吸了满满一烟灰缸烟,作业靠着沙发默默地坐着。今天,那里,仅仅是那的变化就让我的心,让我想笑。孤独啊,我自豪的孤独,开朗的孤独,孤独的泛滥,我坐着的时候,会被迫的感受孤独。”他说:“关于在德国的孤独,深深的冲击着我。”
文德斯借此人之口,道出了整个德国面临的精神信仰缺失。最后此人最终还是吊死在了家中,当忧伤与不安跟随,在歧路口,都会是错误的选择。
无尽的道路,空旷的原野,流失的河流,广阔的摄影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也渲染了电影角色的孤单无助,一行人在路上怪诞的对话和举止虽然让观者不适,却有孤独降临自身之感,这本来就是电影的成功吧。
Kings of the Road:路上灵魂的电影情书
这是文德斯“旅行三部曲”的终结篇,除了一如既往的表现公路主题,文德斯这次还深情款款的给电影写了一封情书。电影的男主角之一布鲁诺·温特是电影放映机修理员,他开着一辆大卡车在德国的大地上巡游,为乡间的电影放映厅打零工。电影中出现了大量的电影院放映厅的情景,各式的老式胶片放映机让作为影迷的我异常激动,而温特正式这些将电影复活在屏幕上的机器的维修者,片中也多次出现了电影放映的从业人员,以及颇具喜感的向默片致敬的喜感段落。此外,片中多次有关于电影的对话,选取几段很有感触的出来。
电影开端即是一位老电影放映员的自白:“我觉得电影院,是我们周围环境中最重要的东西,哥恩廷、卢恩堡、黑克尔等地区,过去这些地方全都是电影院,但现在都不见了。我敢说就像一部花了十年时间来拍摄的电影,最终总会拍出来一样,会有更多的电影院再出现的。”
对于自己的工作,温特说道:“我做这个工作很开心,我想起了第一次在放映室的时候,那段时间在我生命中难以忘记,看电影,就像看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故事被拍了下来。”
某电影院拥有者说:“我祖母说过,电影就是看得见的艺术。”
听到这没有粉饰的的言语,不知不觉就感动了。电影有股神奇的魔力,而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已彻底着魔。
温特与罗伯特·兰德在路上巧遇,并一起开始了公路之旅。兰德刚与妻子分手,心情沮丧,百无聊赖的他也就跟着温特在德国的乡间漫游。期间,他与十年未见的父亲进行了一场关于母亲的对话,又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不可调和的隔膜引发的的悲剧。其实兰德又何尝不是呢?与妻子分手,却又放心不下,总是拿起路边的电话机拨向相同的号码,却不告知自己的真实身份。温特也有同样的问题,他对女人是渴望的,却不知道怎样与一个女人相处,所以一直一个人孤独的漫游。
文德斯在影片中少有的添加了一些喜感的画面,增加了温情。但我知道文德斯不会善罢甘休,当温特与兰德已经建立其深厚的情谊时,兰德却选择义无反顾的离去。也许习惯了孤独的人人,背道而驰的分离都是最终结局。
文德斯的电影反映的东西远不止这些。对诗意的追求,对画图的审美,对自由与生命的思考也反映在他的公路电影当中。
比如说下面这个画面就生动的刻画了主角对自由的信仰。希望观者都能从文德斯的电影中收获不一样的东西。
相比于前面两部,我更偏爱《公路之王》。首先叙事情节的流畅性使接近三个小时观影过程不会觉得太累,其次文德斯把擅长的摄影发挥得淋漓尽致,赏心悦目,还有此片的配乐也值得一听,另外除了疏离与孤独之外,浓重的人文关怀情节看着也十分舒服。
文德斯的“旅行三部曲”具有统一的电影风格,不管摄影,音乐,故事,主演,影片主题都有相似相关性。不管到美国工作生活的德国人,还是是萧条的德国小镇电影院,或者随处可以听到的美国流行音乐,文德斯借三部曲表现了战后德国美国文化的入侵。文德斯的电影总会有反复出现的事物,比如《爱丽丝漫游城市》里的宝丽来相机,《公路之王》里的电话,这些代表性的物体更是一种象征的意味。另外,在“旅行三部曲”里有文德斯对自己祖国的思考,《爱丽丝漫游城市》对故乡及亲人的寻找,《歧路》对战后德国的孤独感的描写,以及《公路之王》在东西德边界拍摄完成,所有这些电影里承载的思想才是他作品值得品味和倍受推崇的地方。
本文以公路之王做题,取自文德斯“旅行三部曲”的终结篇。称文德斯为公路之王绝对实至名归,光是三部曲就已经得到三大电影节和世界影迷的广泛赞誉,他久负盛名的作品《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也有挥之不去的公路片印记。由于受到当时美国公路电影(如1969年的《逍遥骑士》(Easy Rider))的启发,也由于自己少年时对西部片的喜爱,文德斯开始拍摄属于自己的欧洲式的公路电影,并由此奠定了文德斯以后的创作方向,开始了他在光影世界里的漫漫流浪。文德斯的公路电影有自己的深刻印记,疏离与诗意的电影世界的营造让观者叹为观止,在他最初的公路电影“旅行三部曲”中,文德斯已然奠定了他日后作品的基调。“旅行三部曲”的表现形式十分相似,观众完全可以连贯的看下来,这就是一次旅行,跟随者公路之王文德斯的脚步,漫游在欧罗巴大地,感受一次孤寂的旅行。
爱丽丝漫游城市
Alice in den Städten
(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