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尸,zombie,不死生物,词源来自盛行于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地区的巫毒教信仰,是被巫术操控的尸体。行尸电影雏形,即1932年美国恐怖片《苍白僵尸》,一群受人控制的被复活的死尸,这是宗教恐怖,僵尸本身并无威胁。直到1968年,僵尸教父乔治A罗梅罗拍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行尸片《活死人之夜》,使行尸成为荧幕全新怪物,并延续至今,长盛不衰,近几年更是风靡全球。在罗梅罗的行尸片里,袭击人,生食人肉成为行尸唯一的生存本能,行尸群体行动,具感染性,只有爆头才会死,这些标准沿用至今。罗梅罗的行尸片充满隐喻,杀戮之外,更有政治讽刺跟深刻地人性思索。现代行尸片层出不穷,大部分只求感官刺激,能兼具思想深度的作品寥寥无几,算得上佳作的《惊变28天》,《行尸走肉》都在行尸背景下探讨了人的异化,颇耐人寻味。(但我觉得《惊变28天》的拍摄手法趋于流行,随时间流逝,魅力也会渐弱。)
活死人之夜
《釜山行》是近期大热的行尸电影,改编自韩国动画电影《首尔站》。此片惊悚氛围下,更揭露人性阴暗面,因此获得一致好评。但这部电影谈不上经典,其揭露人性的方式过于肤浅,都是套路,没惊喜没味道,片尾孔刘跳车的影子手法算是最精彩的。韩国不少电影都喜欢谈谈政治,谈谈人性,但都浮于表面,看着只觉尴尬。2005年日本也曾拍过行尸电影《东京僵尸》,喜剧,热血男儿的理想,行尸背景下的末世反乌托邦,构思奇特,荒诞无聊。
釜山行
釜山行
东京僵尸
行尸电影再怎样,也就是杀戮,探讨人性折腾点意义,观众要的还是求新,终于2013年有了部小清新的《温暖的尸体》,暮光体,连女主都是翻版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在这部电影里,行尸竟然有了模糊意识,从行尸的视角来看看世界,食人本能下,他们也不过是被毁灭的曾经的人类,生化战争,空气传播的病毒,核辐射,他们是牺牲品,他们试图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并渴望爱。充满惊喜,行尸的悸动,一场梦境带来改变,行尸开始自愈,细节里都是感动,铺天盖地的摇滚乐,欢乐着。更有创新的骷髅尸恐怖带感。行尸重生,能感知冷暖,能流血,腐朽的行尸迎来新生。一句“Hi”便能化敌为友,打破规则,曾经隔绝的高墙被推倒,行尸人类共存,沐浴阳光,迎接新生活。
温暖的尸体
另有部文艺行尸片,《僵尸管家》,以《活死人之夜》作引子,随后迎来人类将行尸驯服的美好世界,色彩鲜亮的社区里,随处可见作为劳力的行尸,人们习以为常,孩子从小就被训练成爆头高手,行尸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没人在乎,行尸自身却在渐渐进化,人们的善意友好能将行尸感化。跟一般行尸片的阴冷灰色不同,此片浓重复古风,五彩斑斓的世界,绝望被隔离在围栏之外,用项圈拴住的行尸跟人类愉快地生活在一起。这部电影跟《温暖的尸体》相似,都是讲述行尸的另一种可能性,不再只是屈服本能,而是渐渐重拾做人的希望,有人说,行尸之所以吃人,就是源于对重生的渴望,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就象毒瘾发作,只有人肉能够减轻这种痛苦。
僵尸管家
僵尸管家
行尸作为经典怪物,其恐怖之源,是人们对尸变的恐惧,以及对行尸疯狂捕食的恐慌。用西蒙佩吉(他曾自编自导《僵尸肖恩》)的话说,行尸寓意丰富,是对死亡的拟人化,当死人站在你面前时该有多吓人,行尸还代表人类潜意识里的种种不安,以及集体主义对独立个性的威胁,个人的身心被群体吞噬并最终泯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