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只有三部影片获得过十一项奥斯卡奖,分别为1959年的《宾虚》、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及2003年的《指环王3:国王归来》。以名气而论,《宾虚》远不如后来的两部电影那样家喻户晓。这其中除了年代久远的因素之外,影片所涉及的历史、宗教题材也很难讨好当今的观众口味,但不可否认,这部拍摄于50年代末的史诗巨作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最后的辉煌,亦是大制片厂制度解体后,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回光返照。
时过境迁,昔日辉煌一时的米高梅如今只能寄人篱下。翻拍《宾虚》被米高梅当做重塑过去的契机,但影片从立项开始就不被外界所看好,如今事实证明,米高梅的这次翻盘是一次毫无理性的作死。
《宾虚》的故事讲述的是罗马帝国时代,耶路撒冷的犹太贵族犹大•宾虚被朋友米撒拉背叛,致使家人落入监狱,他本人也沦为罗马舰队中摇桨的奴隶,为了报仇他隐忍了五年,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后,终于重返耶路撒冷,并在竞技场的赛马中击败了昔日的好友米撒拉……
“友情——背叛——复仇”,这种情节模式早已在西方的神话、戏剧、小说中被反复演绎,“宾虚”的故事本身并没有新鲜与独到之处,而当年的老版《宾虚》之所以能被奉为经典,是因为影片将“耶稣布道与受难”的故事作为影片的隐藏线索,借由宾虚这个角色从侧面宣扬基督教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而宾虚也在复仇与反抗中逐渐发现,真正能对抗罗马暴政、拯救人民的不是刀剑,而是基督的博爱。
新版《宾虚》在改编时,本身就弱化了宗教元素,而国内公映的版本更是删除了有关耶稣的片段。致使影片主题混乱不明、情节前后矛盾。但刨除这些客观因素,将《宾虚》作为一部爆米花电影来看,其在情节组织、人物塑造上依然漏洞百出。
犹大•宾虚,这个角色在老版电影中经历了四种身份的转化,崇尚和平的犹太贵族、顽强坚忍的复仇者、对抗罗马暴政的反抗者、皈依于基督理念的圣徒。新版《宾虚》,剪掉了主角作为圣徒的存在,亦弱化了其反抗者的身份。主角每一次的命运转折都显得极为牵强、造作,远不及老版处理的流畅自如。
影片对于米撒拉的形象定义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尽管电影开场使用了足够的篇幅介绍他的身世,渲染他的性格,但仍难掩人物在情感转变时变现出的突兀,结尾宾虚与米撒拉的化干戈为玉帛更是完全无视二人身份、地位及政治思想中强权与自由的对立。影片弱化了历史时代层面的民族矛盾,而侧重于兄弟二人情感的背离与暧昧,令这个史诗“IP”彻底沦为家庭争斗的肥皂剧。
特效与场面本应是这部新版电影唯一能表现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所在,但可惜的是,尽管在电影工业水平上,新版的《宾虚》领先了半个多世纪,但实际呈现出的效果却令人大失所望。
影片中的特效场面主要集中于两场戏——海战与赛马。由于技术的限制,老版《宾虚》只能通过模型来表现罗马舰队的海战,其效果在今日看来自然显得有些粗糙简单。原本以为新版的《宾虚》会有一场气势恢宏的海战大戏,但实际上这场戏始终跟随主角视角停留于战斗中的船舱内,海面上的舰船撞击,甲板上的两军搏斗仅仅是浮光掠影的几个镜头,整场战役都令观众跟随主角的视角处在管中窥豹,只见一斑的尴尬境地。
全片含金量最高的戏份就是结尾处的竞技场赛马,新版《宾虚》除了在剪辑的处理上使其更适于如今的动作戏节奏外,剩余的皆是对老版《宾虚》照本宣科的模仿,但在整体的场面调度与气氛渲染上却较老版稍逊一筹。至于片中CG特效还原出的古罗马建筑与雕塑也远不及当年实景搭建的雄伟气势。
(上图为1959版《宾虚》截图)
难以想象这次“灾难性”的翻拍竟出自《守夜人》、《通缉令》的缔造者俄罗斯导演提莫•贝克曼贝托夫。他往昔作品中缜密的叙事编排与炸裂的视觉风格就像是口感刚烈强劲的伏特加,而如今的这部宾虚却像是一杯毫无营养的软饮料。究其原因,大概是《宾虚》固有的框架限制了导演的灵感,况且其以往惯用的夸张、暴力的动作风格也与这部史诗巨作整体基调不符合。
从1959到2016,这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翻拍仅仅是在经典的框架中断章取义的呈现原作的部分风貌,新版的《宾虚》是一次灾难性的翻拍,而公映版本中的阉割更是对经典的亵渎,我建议没必要为这样一部不完整的翻拍劣作浪费时间和影票,如果你对《宾虚》这故事有足够的兴趣,且又有足够的耐心,不妨是去找出1959年的经典版本,体验那部长达3小时40分钟的史诗巨作。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影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