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颠覆、黑色、奇幻......
这些标签皆贴在了《瑞士军刀男》这部年度脑洞奇作之上,影片恰如一把多功能的瑞士军刀,呈现出了多元风格与丰富变幻的主题。它既是一个Loser和一具尸体的奇幻之旅,又是一名自卑者由心灰意冷到重燃希望的心灵蜕变;它既参考了《少年派》中现实与幻想双重叠加的故事结构,又借鉴了《搏击俱乐部》中人格分裂的角色设定;它既掺杂了R级喜剧里屎尿屁的幽默元素,又包含了文艺片中有关生活态度与人性欲望的哲理。
影片中所混搭罗列的一切高雅与低俗、荒诞与现实的情节均要从一具“尸体”说起。
生活中失败的汉克躲在无人的荒岛上准备了结自己的生命,就在这时一具尸体被海浪冲上了沙滩,令汉克惊奇的是,这个叫曼尼的“死尸“不单死而复生,而且具有多种特异功能,他吐出的水可以饮用,他放屁可以当气垫船,他的手脚可以做斧头劈柴……
无所不能的曼尼正是片名“SwissArmy Man”的实际意义,他的存在激发了汉克的求生意志,成为了汉克回乡途中的工具和伙伴。从表面看影片不过是一个俄底修斯式的回乡历险记,但曼尼这个“Swiss Army Man”的创意将黑色、荒诞、颠覆的幽默元素糅合于一体,他不单只是形式上的新奇有趣,令人觉得脑洞大开,他也在内容层面为故事增加了复杂性与深度。
曼尼是汉克一部分人格的化身。当曼尼“复活”之时,他对世界一无所知,是汉克教会他了自然与社会的常识,引导他了解人类的欲望,这其实都只是汉克对自我的回忆。汉克将自己的美好回忆都投射到曼尼的身上,曼尼看着杂志封面女郎时的性冲动,他对生理反应的迷惑与惊讶,他对手机壁纸中女孩的思慕爱恋……这些情感本质上都源自汉克,都是汉克人生中的真实经历。
现实中的汉克是一个自卑、孤僻、一事无成的Loser,他没有朋友,与父亲的情感也日渐疏离,面对心爱的女孩又不敢表达爱意。他将自己喜欢的女孩作为曼尼存在的动机,并鼓励曼尼回到家乡时向她表白,这实际上只是汉克自我幻想的“精神胜利法”。
这种“精神胜利法”的确起到了作用,他令汉克深信他暗恋的女孩莎拉就是自己的情人,她正在家乡等着他。然而当他历经千难万险回到家乡时,却发现莎拉是别人的妻子、曼尼只是一具无名的尸体,他自己才是真正的曼尼,他穿越的森林只是莎拉家附近的一处小山林,从荒岛开始的一切都只是汉克的幻想,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汉克就这样从幻想中的俄底修斯跌落成为现实中的堂吉诃德。
影片若至此结束,那它仅仅是一个寻常而悲惨的人格分裂故事,但结局出现了二次转折。当父亲、莎拉、警察、记者都以为汉克是一个精神分裂的疯子时,曼尼却真的复活了,他靠着放屁排出的气体像一艘气垫船般驶向了大海…...
这样的结局令本就一头雾水的观众更加迷惑,于是“曼尼是否存在”成为了讨论这部影片的重要话题。其实“存在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存在”。
前文提到,汉克以莎拉作为动机鼓励曼尼活下去,爱情是曼尼存在的理由,当这个理由幻灭之后,曼尼的行为开始变得机械,直到最后又变成了一具寻常的死尸。影片结尾,曼尼的第二次复活,是因为感受到了“爱”的存在,这份爱源自他与汉克间的友情。爱,是曼尼存在的理由,因为爱,使他由幻想变为现实。而对汉克而言,与曼尼相处的奇幻时日不过是自杀前的回忆与想象,但他从幻想中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从爱中找到了放弃自杀,继续活着的理由。
活着,只是肉体的存活。汉克更需要的是走出孤独、封闭、自卑的精神困境,而曼尼的本性给汉克精神“复活”带来了启发。片中曼尼不加掩饰的表现放屁、谈论自慰。这些低俗的情节并不只是在哗众取宠的制造重口味笑话,它们包含了一个人类欲望的哲学道理,放屁与自慰皆是人的本欲,人在社会群体中为了融入群体,往往掩饰自己本欲,而表现出为这一群体所接受的某种欲望,简单而言,人总是为了别人的目光而活着。
汉克正是处处担心别人的嘲笑,而渐渐失去了自我,成为一个孤独、自卑的社交弱者。曼尼的本性与行为启发了汉克,人应为自我而活,即使是一个“屁”亦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曼尼的“屁”,汉克不可能离开荒岛,也不可能返回家乡。曼尼这把“瑞士军刀”就是在提醒汉克要重审自身的价值,大胆自信的面对生活。
影片结尾,曼尼的复活标志着现实与幻想已融为一体,亦是汉克精神分裂的治愈,魔幻色彩被引入到这个人格分裂的故事中。曼尼,这个汉克幻想出的人格拥有了独立的肉体躯壳,而汉克也再这段奇妙的幻想之旅中完成了他的精神“复活”,他将以复活后的全新的人格重新面对这个世界。
如果你喜欢这篇影评的观点,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影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