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的台湾电影是适合在深夜里独自一个人细细去品位的,它想要告诉观者的道理很切身很实际,习惯去讲暗潮汹涌的生活,不留情面地去揭示真相,剥落那些覆盖在生活表面的假象、我们用以自己骗自己以使自己活下去的虚伪。这一类的电影不可避免地都很闷,所以喜欢的会很喜欢,讨厌的会很讨厌。不给自己妥协,其实生活本身就是如此极端,只是在很多情况下,众生都习惯了伪装。撕下会怎样呢?
《恐怖分子》,听起来很生猛的片名,但一路看下去,你根本看不到谁有干这一行的特质。每个角色都很平凡,为了和睦纵容老婆,为了升迁在领导面前打朋友的小报告,本以为生活会眷顾老实本分、谨言慎行的自己,结果作茧自缚、竹篮打水一场空。老婆跟了别人,还嘲笑自己什么都不懂;被领导利用,不起眼的下属成了提拔对象。他终于装不下去了,忍不下去了,报复!偷了当警察的朋友的枪,杀不忠的妻子、杀两面三刀的领导。这样做很过瘾、很HIGH,但是这不是生活的真相,起码不是一个小人物的真实生活,镜头一转,我们只看到他倒在浴池旁边,脑浆迸裂到混浊的水面上、暧昧的玻璃上。原来,所谓的“恐怖分子”到当事人自杀都一直活在心里,而从没有放出来。很残酷,不是吗?
看台湾电影,很容易听到这样的台词:你知不知道?你根本就不懂!你太天真了!而且,一般说这种话的都是女人,台湾电影里的女人远比男人现实,作为主角的男人都是“天真”的。不知道这跟电影导演有没有关系,或者跟台湾男人的整体状况有没有关系,他们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虽然听起来挺舒服,但听大多数台湾男人尤其是年轻男子讲话,总感觉有点女里女气。也可能是社会分工造成的,男人的压力大,平时都处在压抑自己的状态,也许根本不是他们不现实,而只是他们想保留一份纯真,这种“虚伪”在被女人撕掉的时候,男人颜面尽失,是释放还是继续压抑,或者自我解脱,各人不同,但都面临着这样的事实和选择。其实,这些推测何止是局限在台湾,是人的通病。
电影是种神奇的媒介,它把人们内心隐秘的部分呈现出来,浪漫主义的影片让这些情节成为电影里的现实,银幕下的观众在关于别人的影像里流连着那些心动、热血、释放的时刻,而现实主义的影片让这些情节成为角色想象的一部分,就如同银幕下的大多数,只是偶尔想想,却难以实现那些或者疯狂或者放浪的想法。换种说法,大多数人都活在沉默的绝望里,把那个形同“恐怖分子”的自己禁锢在了内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