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面朝戴河 生死一念

一部几乎不可能看到的影片,最近突然流出了资源,虽然只是VHS的数码转制版,画质极差,但还是让一众影迷小伙伴欢呼雀跃,不胜惊喜。这部影片名叫《海鲜》,导演朱文,出品于2001年。
《海鲜》的叙事风格是锋利的,有很多猝不及防的瞬间,故事基调却如同影片粗粝的画质一般,透露着一股子钝刀割人的痛楚,是那种持久性的疼痛,它也许只是普通人生活中概率不高的一个切面,但这个故事还是让人不舒服。《海鲜》的剧情关键词包含但不限于:妓女、诗人、警察、自杀、欲望,以及,海鲜。海鲜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担当着联结者的重要作用,警察对妓女说的吃海鲜不会让人产生自杀的念头的三个方面,对应的正是人在生存上的三个层面(下文详解),与影片的主题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同一性。《海鲜》还透出浓重的实验性和禁片属性,从导演的主观意图上,似乎也并不打算让很多观众看到本片。这一切,都让《海鲜》本身成为了一个传奇,它的出现和“消失”,以及突然的重现,都在有意无意间强化着这一认知。
一、生存,与个人无关
人选择不了自己的出生,存在即合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演绎着一出出不为外人所知所感的生活悲欢。《海鲜》的故事聚焦了一个想要结束生命的妓女小梅和一个将自我定义的海鲜哲学奉为生活真理的警察,略有表达的以小梅为代表辐射的一群性工作者,和一个出场不多选择自杀的诗人。他们都在自己的圈子里经受着生活赋予,或者说强加给他们的种种,在影片中,他们的生活没有前情,只有当下。想要跟未来Bye-bye的妓女意外地还在自己的行当里碌碌度日,甘苦自知,而貌似怀着拯救大义的警察却更加意外地跟他挚爱的海鲜永别了。
《海鲜》里警察与妓女的命运交错有三次吃海鲜的经历,警察将他的海鲜哲学兜售给小梅,以渐次递进的关系陈述了三条理由:1.海鲜味道鲜美,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每天想到第二天有海鲜吃,就满心欢喜;2.能经常吃海鲜的人,证明是有钱人,有钱人牵挂的事儿多,不会轻易去死;3.爱吃海鲜的人,性欲旺盛,这种人大都热爱生活,不仅自己不自杀,还反对别人自杀。第一层是基本的生存需要,温饱阶段;第二层是富起来的一批人,除了吃饭,开始给自己的生活添加若干的附加项,虽然衣食无忧,却烦恼缠身;第三层可说是第一层的进阶,所谓“饱暖思淫欲”,也可说是第二层的进阶,所谓心无烦恼事,有种超然的洒脱,或者说是自我的标榜,片中警察在说到第三方面的时候,就举例说“比如我”。警察将自己归属于第三层,而小梅尚未达到第一层,照此逻辑,所以小梅会有自杀的想法。警察在吃海鲜的享受里“生”,小梅在吃不到海鲜的困境里寻“死”,如果对照一下他们的生活,警察确实是在欲望的世界里逍遥自在,他对小梅的纠缠,也不过是欲望驱使,而小梅的寻死大概只是她生活中的一段插曲,她厌倦生,却也惧怕死。尤其在目睹了诗人在浴缸中割腕自杀的惨状、经历了与警察的莫名纠缠后,小梅竟也坦然地在自己的生活轨迹里继续走下去了。
所谓的生存,其实跟个人没什么关系,生活只是生活本身的样子,它不会对弱势者报以同情,也不会对困顿者施以援手,死只是一闪念的事情,生却需要每个人持久地挣扎。“有些人死了,都成了新闻,谁都知道。穷人死了谁知道?没有人关心,无声无息。”《海鲜》的发生地北戴河时值冬季,没有人们印象中的风景如画,只有白茫茫冰雪覆盖,生命在这里停止,活着的又表露着狰狞的内心。影片里性的展现令人齿冷,欲望在这里开出了一朵怪异的花,令人望而却步。生活的真相,一向有一副意料之外的面目,《海鲜》做了注脚。

二、重现,与导演无关

《海鲜》是DV拍摄的一部电影,画质原本就乏善可陈,此番经由VHS副本转成数字格式,其画质的衰减程度可想而知。导演朱文的电影导演作品仅有三部:《海鲜》《云的南方》《小东西》,编剧作品里比较出名的有《巫山云雨》《过年回家》,更多的是他的小说,《我爱美元》《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桑拿》等等,都是听上去就很有意思的作品。作为处女作,《海鲜》的实验性很强,影片主题、拍摄和操作模式都显得先锋,片中甚至有明显的穿帮镜头存在。如果出品年份再早几年,它的故事就能找到很多同类,但放在2001年,老谋子的《英雄》呼之欲出,国产电影的大片之路正在酝酿,独立制作影片的拍摄和传播正在萎缩,如此背景下出产的《海鲜》就显得颇为珍贵,更何况导演的名气。
不过从可查阅到的资料来看,这么多年来都没有《海鲜》的消息,却与导演本人有着一定的关系。据称,朱文本人似乎并不愿意《海鲜》被人看到,有人通过非授权的方式看了《海鲜》,朱文知道后,很生气。本片的拷贝极少,甚至当年参与制作的人手上都没有,更有道听途说的消息声称,朱文已经销毁底片和拷贝。在国内,《海鲜》只做过一次公开放映,是在成都的白夜酒吧,据说,这场放映的观众人数在100人以内。国际上,当年《海鲜》参加过威尼斯、南特、釜山电影节,在纽约和洛杉矶也放映过。作为一部曾经在国际电影节上扬名的影片,《海鲜》的传播面显得窄了许多。
于是,看不到这部影片长久以来成为众多影迷的巨大遗憾,有人将它列上了“有生之年”片单。原本以为真的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了,不曾想,它又出现了。种子始发布者称,资源来自于英国的一个稀有片源收藏家,他从这里得到了一份VHS副本,然后找人转成数字格式放到了网上。再然后的事情,就是国内的资源帝将这部影片传了过来,于是,很多影迷都在有生之年看到了《海鲜》。片中,警察在“开导”小梅的时候说,“如果你能经常吃海鲜,就不会想到去自杀。”看了影片的诸位影迷,如果能经常看到那些小众的实验性质的影片,大家的看片生涯会是怎样一副境况呢?
(本部分信息参考了微信公众号“奇遇电影”的文章)

三、传奇,与一切有关
《海鲜》在传播上类似于“饥饿营销”的现实,让本片套上了传奇的光环,当影片的传播面变得广泛以后,不知道影片的传奇性还能延续多久。看《海鲜》会有很多有意思的收获,比如警察的饰演者“成泰生”,现在叫成泰燊;小梅的饰演者金子,也就是导演朱文的老婆,同时还是本片的副导演;朱文身兼导演、编剧、制片、剪接四职;影片的职员名单里还有余力为、武啦啦,感谢名单里有章明、贾樟柯……传奇之所以成为传奇,需要很多因素,但以后来的眼光去度量当年那些尚在青涩期的大咖们,会有穿越时光的恍惚,仿佛是一出梦境。一直觉得,每个人的青涩期,都是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那个时候的作品虽有生硬感,但未经雕琢的璞玉是蕴藏最多力量最多可能性的阶段。所以,所谓传奇的造就,也许都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事情。
《海鲜》导演朱文最早是写诗的,影片中流露着些许诗人惯有的伤感与无奈,那个自杀的诗人留下来一首遗作,可作为理解影片的一个侧面,可惜声音比较杂,听不太清中文,拜托度娘翻译了下,作为结尾:
Like the sea watching its own waves
Like the sky gazing upon the swift clouds
I watch my own breath
I watch you,colder and colder in my breath
Like the sea never shows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soil
Like the sky melting birdsong
I watch my silence
I watch you,far off in my silence
You are the depth of the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