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到死,人人都会经历成长。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习惯把人生的这种过程称之为“强迫”!好象自己从来都没有主动地接受过或者选择过——出生、长大;从童年过渡到少年,进而青年、中年、老年。以前读张贤亮先生的《青春期》,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突然发现,自己竟好象丢失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青春期,于是努力从记忆里搜索自己经历过的种种事件,好给自己感觉上的缺失找某种安慰。其实,谁都不曾遗失什么,只是意念中的不完整。
电影里的青少年,可以如阿巴斯镜头里般单纯,可以如《铁皮鼓》里的奥斯卡般满脑子奇特的想法,同样也可以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的莲见雄一般沉默、沉默到只可以在莉莉周的音乐里独自品尝无人理解的内心挣扎……但是每一个青春的个案,都纠结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孤独和迷惘,甚至那些电影中的青春主角,都很少拘泥于学校的桎梏,在那个本该上学读书的年龄,他们却渴望摆脱学校。安托万写了一篇自鸣得意的文章,然而却被老师说成是抄袭,这种侮辱促使他放弃了上学的念头;小康决定退学显得很突然,他用退回来的学费打电动、吃喝、搞破坏,连回家都忘记了;马小军的上课时间都被用在撬锁上了,进到陌生人的屋子里放肆地玩乐,在别人家远比在自己的家要自由得多。
但是,表面上的勇敢与背叛行为只是他们一时之快,安托万后来被送进了青少年管教所,那里的生活显然比学校更加变本加厉,他选择了奔跑,但仿佛失去了一切;小康在那段无拘无束的日子里,惩罚了那个砸碎过父亲计程车后视镜的不良少年,他兴奋地在逼仄的小旅馆房间里的床上蹦跳,而当他想起回家的时候,早已知悉他退学的父亲却把他赶出了家门;马小军沉浸在自己快乐的撬锁行动中,他邂逅了自己的“初恋”,但最后只能在幻想的勇敢中眼睁睁地看着米兰投入了别人的怀抱。梦被打碎,总是一件残酷的事情,而这些之于那些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显然是更大的不幸。他们需要用自己那颗稚嫩的心过早的感受来自社会、家庭、现实的世态炎凉,这样的结果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但何尝又不是因为社会、家庭、现实对他们的不理解和不接受造成的呢?
不良少年,似乎光影中的青少年就该是这样的,不能不提的是小四,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好学生,但内心里又躁动着青春的不安分因子,他跑到学校附近的片场去偷看女演员换装,经常光顾学校训导室,喜欢上了帮派“逃亡”老大的马子,和一帮混混儿一起砍人(虽然他并没有真砍)。早知道小四杀死小明的结局,也知道那被无数评论提过的捅进小明身体的七刀,但真正看到这里的时候竟觉得那么突然又顺理成章。这把刀是一把日本女人用来自杀的刀,小四原本是用它来堵夺走小明的“好朋友”小马的,或许小四只是用它来壮胆,但这把刀杀死了他最“爱”的小明。回头想想,当初小四从片场导演那里拿走了他们的手电筒,接着照到了正在打KISS的小明和滑头,后来小明成了小四的MISS,当小翠决绝地揭穿真相,一直都在骗自己的小四找到小明,他不愿意相信,他还留有一丝希望,只要小明愿意改变,小四是愿意不咎既往的。但是小四想错了,小明已经“好像这个世界一样,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规则,只有小四不理会规则,义无返顾地想着改变,在已经冰冷麻木的现实面前,小四头破血流灰飞烟灭。当听到小四的三姐歇斯底里的尖叫,当看到警察要给小四换下那件沾染了小明的血的汗衫,小四不停的喊着“她是我的,不可以把她拿走”,当看到小猫送给狱中小四的唱片被丢进垃圾桶,谁都会有一种心被撕裂被扯碎的感觉,规则外生存的小四以这样一种方式“毁灭”了自己。这就是一个好学生的残酷青春!不敢想象,经历了15年的牢狱生活,小四会成为什么样子,他会不会接受规则适应规则,15年后的现实又是一种新的版图,他还会强迫每一个曾经的小四、小明、HONEY、小马们长大。这种现实想一想就会心痛!
解构青春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这类电影里少不了几样东西,暴力、性幻想算是最集中的代表词汇了吧!?所以我知道,我的青春是不会被电影用来表现的,我不像左拉有那么多奇特的想法,不像马小军有撬别人家锁的习惯,不像小康可以自作主张选择退学,甚至也不像小四可以轰轰烈烈的只身对抗现实,如此说来,自己竟好象从不曾有过青春。《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场纠集了上千人的群殴那么眩目,气氛如此地剑拔弩张,虽然最后双方并没有斗成,但那是我从没有经历过和感受过的;《青少年哪吒》里的阿泽和阿彬去兜售偷来的电脑主板,结果阿彬被打了个半死,那一刻,他只想让一个女人抱抱他。而在我记忆的青春里没有偷盗没有打架,没有欺负和被欺负,也没有电影里描述的那种爱的冲动,平淡安静地就好象自己生来就已经是20岁以后了。如果可以像古人那样每遭遇一次事件,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真不知道自己20几年的人生会有多少个结,或者,一个都没有?但终于,从电影的某些细节当中,还是明白了没有波澜的青春里头一定存在过的感动。
小康的父亲下夜班回家,他很疲惫,打开家门再锁上门,但他又把门留了一个口子,因为被他赶走的儿子已经几天没回家了;小四在医务室和医生顶嘴被叫到了训导处,因为看不惯那些虚伪的老师对父亲的冷嘲热讽,用棒球棒打碎了灯泡,小四被开除,回家的路上,为了让父亲不至于太伤心,小四不断说着提气的话,而沉思后的父亲却自顾自地说:“如果我把烟戒掉,每个月省下来的烟钱,就可以分期付款,帮你买副眼镜”;小四偷拿了母亲最珍爱的手表去泡MISS,平时很不受待见的二哥成了替罪羊,他不声不响地靠自己打台球的天赋赢了一大堆钱去赎手表,当父亲的鸡毛掸子一下下地落在二哥的身上时,三姐却让家门口的小四再晚点回来,那样父母就会以为他还在图书馆看书,哥哥姐姐一起隐瞒真相,只是为了不让父母因为好学生弟弟而更加伤心。
年轻的时候都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天不怕地不怕,其实到头来仍然要受困于父母兄弟、骨肉亲情,幸好自己曾经不那么反叛,不会让父母为我操那么多的心,虽然青春的记忆显得那么苍白,但看着一部部青春的影象,我也可以去想象去感受。有失必有得,别人的青春故事晃花了我的眼,就让我的青春在记忆里长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