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游戏》刚面世的时候,因其故事框架和脉络与《大逃杀》存在诸多相似,而深刻性、残酷性又比不上《大逃杀》,为此承受了诸多骂名。实际上,对于一部著作改编电影来讲,在其刚亮相的时候就下结论显得有失公允,更何况,被冠以“美版《大逃杀》”的头衔也说不清是制片方的宣传手段,还是影迷的一厢情愿。而《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的上映,终于让《饥饿游戏》和《大逃杀》撇清了关系,影片创作者也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叙述这个掺杂着成长、爱情、勇气、牺牲、抗争,以及独裁统治、阶级壁垒、。
作为三部曲的第二部,《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无疑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影片来看也确实如此。影片一方面为了显示延续性,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关系上,都再次费了笔墨;另一方面为了使故事延伸,开始设置新的情节点,有新的人物登场,并为第三部进行了诸多铺垫,预留了线索。因此,这部过渡篇章的影片显得情节很碎,整体性不如第一部,影片的高潮也来得太晚,不过影片并没有给人冗长或者沉闷的不适感,反倒觉得导演是在布一个很大的局。虽然这个局的大概模样也基本了然,但观影过程仍然被时时牵动神经。
好莱坞的电影跟其他任何地方的电影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迥异特征,就是他们拥有一套自己的叙事模式。虽然不足以对这个模式有一个很贴切的描述,但在这个模式发挥作用的时候却能很轻易地感受到。比如在第一部中引发吐槽的游戏结尾突然更改规则的设定,在好莱坞的故事中,要保证主角的存活,哪怕修正此前的故事逻辑,哪怕这种修正会导致明显的BUG。而在第二部中,好莱坞制造的感觉同样明显,比如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的角色设定,当男女主被迫再次置身残酷的饥饿游戏,而且要跟往届冠军、已然成年的选手较量,当观众为男女主如何逃出生天费尽思量的时候,一记响亮的利箭直接将游戏的场地彻底粉碎,可是即便如此,男女主也仍然在游戏策划者的掌控之下啊,于是霍夫曼的角色开始发挥作用,并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个更大的反抗计划开始浮出水面,片中一直处于压抑状态的反抗开始变得明朗,这也对应了片名“星火燎原”。导演并没有告诉观众,这个计划是如何形成气候的,凯特尼斯的男友又是如何在反抗组织里有头有脸的,这些情节只负责出现,带来情节反转的惊讶效果。
《饥饿游戏》的主打消费人群是年轻人,与同样面向的纯狗血系列《暮光》相比,已经提升了很多档次,在高度工业化标准化流水线的好莱坞,期待通盘创意的彻底可能会经常落空,但微观的提高和改进还是值得肯定。作为过渡篇章的《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有继承有发展,情节虽碎但并不沉闷,希望在该系列的收官之作里看到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