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效】于无形处见华章

【视效】于无形处见华章


网站地图
首页
新闻
电影新闻
电视新闻
人物新闻
专题策划
影评
最新影评
新片热评
经典赏析
媒体评论
电影院
北京影讯
上海影讯
广州影讯
深圳影讯
成都影讯
电影库
典藏佳片
全球新片
即将上映
票房榜
社区
日志
相册
电影
好友
专辑
收藏
影视杂谈
明星时尚
文化休闲
群组
话题
达人
排行榜
电影榜
电视榜
人物榜
日志榜
话题榜

麦兜,你可找到生命的真谛

本博客文章皆为原创,未经作者本人同意,请勿转载。特此声明!

http://i.crowsxworst.com/Metropia/

您当前的位置: 社区>> 博客>>

编辑 | 删除 【视效】于无形处见华章

麥兜 发布于:

    视效,视觉特效的简称。电影作为造梦的艺术,略去诞生初期对于视觉影像的简单记录不谈,其实,视觉特效一早就注定了要成为电影的左膀右臂,要深刻影响电影的创作,要无限扩展电影人的思维。早期,乔治•梅里爱这位魔术界的电影大师,凭借漫无边界的想象力,把魔术变到了银幕上,于是,种种神奇的画面令人目瞪口呆,瞠目结舌。梅里爱一以贯之的实践也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


    视觉特效在CGI技术诞生之前,相当考验电影人的智慧。为了达到预想中的视觉效果,导演往往会在摄影、布景、剪辑、场景结合等方面大动脑筋,借助已有技术创造奇观镜头是当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却也在不经意间创造出诸多值得借鉴的电影制作模式。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逐格拍摄,就是将拍摄对象一系列被分解为若干环节的动作形态逐一摄制下来,而后用连续放映的方式在银幕上产生出活动的影像。再比如1931年出品的电影《化身博士》,影片对人与野兽的变形进行了细致的展现,画面的逼真效果令人叹为观止,人们虽好奇却一直无法得知导演到底是如何做到的,直到30多年后,影片的摄影师才披露出这种神奇的手法。原来,所使用的是一种颜色过滤装置,红色液体被涂在眼眶上,然后慢慢变成蓝色,用蓝色胶片拍蓝色液体就有了“消失”的效果。变形的基本步骤完成后,镜头从脸部移到手部,在演员的脸部重新化妆后,镜头再从手部逐渐移到脸上,从而完成整个变身的效果。


    当CGI技术出现以后,视觉特效的制作变得“容易”了许多,简单的说,就是计算机代替了人工,特效通过计算机合成图像来完成,不过,在特效制作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一点都没有变少。当然了,这也是伴随着电影人想象力的不断扩展,对特效场景的要求日益精益求精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如果说电影特效初期使用的时候,还隐约能看到雕琢的痕迹,而CGI所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让这些痕迹消失,让观众相信所看到的就是真实场景。

 

    回顾下我们被好莱坞特效大片轮番轰炸了这么多年的观影体验,外星人、外太空、机器人、恐龙、自然灾难等等,这些场景即便再逼真,我们在叹为观止之余顶多也就对特效人员的工艺水准产生敬佩,因为我们清楚得很,这些场景都是假的。而那些不动声色、以假乱真的特效场景,才是对特效人员的真正考验。还记得《阿甘正传》里随风飘落的那根羽毛吗?一根羽毛当然不可能完全听话地顺遂导演的拍摄意图,飘出完美的轨迹,这里其实使用了特效。工业光魔的特效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说:“《阿甘正传》对于电影产业的变革,与《侏罗纪公园》有着同等重要性。《侏罗纪公园》中的视觉特技,近在咫尺,庞大的角色将科幻带入近景,而《阿甘正传》却以相反和低调的方式,制作了令人察觉不到的特技。这部电影做了前人做不到的事情,通过改变演员的腿部动作,来改变他们的表演;通过改变画面中的天空,来渲染不同的情绪……所有的这些细节,看似可以用镜头捕捉到,但却无法实现。于是它通过操控细节,来加强故事的叙述。”特效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似乎已经不再是辅助手段,它已经变成了故事情节的直接参与者。

    《阿甘正传》里对特效的使用其实不仅仅是那根羽毛,全片多处场景为了展现角色心理活动,伴随故事发展,均使用了特效。这里简单罗列一部分,其实很多特效方法在后来的诸多影片中已经被大量使用,《阿甘正传》可称为开风气之先的作品。㈠阿甘被同学开车追赶的场景,是用替身+电脑特技完成的;㈡小阿甘和珍妮在玉米地里祈祷时身后飞起的一群小鸟,和羽毛一样,也是CG搞定的;㈢阿甘在乔治•华莱士州长身边探头探脑,不止州长,他身边的保镖也是CG制作的;㈣阿甘在越南战场,直升飞机、轰炸机都是复制粘贴上去的,士兵被炸弹炸飞的场景通过后期电脑复合而成;㈤阿甘打乒乓球的场景,其实只实拍了他挥拍的动作;㈥华府万人集会、橄榄球比赛、乒乓球友谊赛三个场面,通过CG特技,将少量的群众演员变成了千军万马;㈦还原了当年采访约翰•列侬的现场,请当年的主持人化装成年轻时的样子,再把列侬嵌入画面中,制作者甚至还改变了列侬说话的嘴形;㈧丹中尉的腿的特技制作特别原始,当时,导演和特技制作者通过挖穿床板、锯掉船舷、拿掉桌子等诸多手段,才实现了想要的效果(现在通过绿幕技术可以轻松搞定);㈨尼克松总统说话的嘴形和他手上拿着的奖牌上的字,通过特技手段进行了更改;㈩多处自然场景使用了实景和特技相结合的办法。


    赘述了这么多,基本可以想象得到,战争片中千军万马的场面,科幻片中与众不同的躯干、四肢,《阿凡达》中杰克的腿等种种或大或小的场景,都可以通过CGI技术实现。这也称得上鬼斧神工了吧!接下来,让我们好好地领略一番CGI特技的“鬼斧神工”。以下片单综合了多方资料,因对特效技术不甚了了,故借鉴了原作者的叙述。

 

㈠西部世界Westworld (1973)

    电影史上最早的2D电脑生成影像。从上面的截图可以发现,主演尤尔•伯连纳的眼球闪现出金属光泽,现在的观众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会疑惑,那个时候就流行戴美瞳?其实这里使用了特技,在当时是相当革命性的突破。做法是这样的:把电影的每一帧图像扫描进电脑,然后分割成无数的矩形方块,然后给每个方块着色,最后的效果就是让人不寒而栗的眼中光芒。

㈡未来世界Futureworld (1976)

    最早的3D电脑图像。本片是《西部世界》的续集,仍使用了原班特效制作人马Triple-III,这部续集场面更大,有更邪恶的机器人出现,因而特效技术也被推向当时的极致。彼得•方达的脑袋被电脑渲染成三维图像出现在影片中,现在看来太过稀松平常了,不过本片获得了奥斯卡科学与工程奖的肯定,那可是业界响当当的荣耀。

㈢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 (1982)

    首次大量使用3D图像。本片中有超过15分钟是纯电脑影像,制造出一个亦幻亦真的虚拟世界,刺激的飙车和火爆的战斗场面都有CGI的点缀,在80年代初是划时代的作品。要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用内存2M的电脑完成的,工作之艰辛可见一斑。

㈣少年福尔摩斯Young Sherlock Holmes (1985)

    片中那个玻璃武士,是影史上首次电脑影像和真人角色同台出现。正是工业光魔、皮克斯、迪斯尼的精诚合作,才让这个场面成为可能,而奥斯卡也毫不吝啬地颁给他们一座最佳视觉效果奖。

㈤深渊The Abyss (1989)

    工业光魔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来制作这个只在电影中出现了75秒的超自然生物,这其中不但包括操作电脑的时间,也包括要将布景从不同角度一遍遍拍下的时间,因此电影的上映日期也被迫延后。但是,等待是值得的,《深渊》不仅创造了出了足以令今天的挑剔观众也大饱眼福的画面,同时也得到了奥斯卡的青睐,特效大帝詹姆斯•卡梅隆的又一部杰作。

㈥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 (1993)

    最早的物理质地CGI图像。在《侏罗纪公园》中,栩栩如生的恐龙仿佛要跃出银幕。又是工业光魔的杰作,毫无意外地赢得了奥斯卡。在全片14分钟的恐龙场面中,只有大约四分钟是全电脑制作,其他特效手段还包括了电动木偶技术和泥塑微模型等,在诸多技术的支持下,片中的恐龙在今天仍具有威慑力。

㈦星河战队Starship Troopers (1997)

    银幕上最早的大规模CG战斗场面。超过300名的艺术家和技术员组成的VFX特效小组,打造出了极其逼真震撼的人虫战斗场面,其效果之精致放在今天丝毫不露破绽。

㈧泰坦尼克号Titanic (1997)

    卡梅隆大神的史诗巨作,赞誉无数。超过500个特效镜头,巨细无遗地再现了这场20世纪初的巨大灾难。据说有四个特效工作室参与了本片的制作,无论是我们看到的部分——电脑生成的甲板,锅炉,断裂的船体效果,还是那些我们没看到的部分——以电脑抹去拍摄时的飞行物,坠落的人等防止穿帮,都无不证明了卡神这个完美主义者的一丝不苟。

㈨黑客帝国The Matrix (1999)

    子弹时间的创新运用。《黑客帝国》从东方汲取了不少养分,大友克洋的动作变形技术,给了沃卓斯基兄弟很大的灵感,而最后的成品——旋转中的慢镜头动作,则是多摄影机拍摄、电脑特效和威亚通力合作的效果——传统的时间片摄影术的革新。当然,袁和平的动作指导亦功不可没。

㈩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

    动作捕捉和CG人工智能。《指环王》中有无数振奋人心的电脑特效,但真正有突破性的在于两处。一是咕噜这个虚拟角色,是银幕上第一个与真人角色互动的动作捕捉角色,安迪•瑟金斯的出色表演和新西兰顶尖特效公司威塔数字合力把这个怪物展现在银幕上,丝毫没有破绽。二是大量CG人工智能的运用,使片中数场壮观无比的万人混战显得十分逼真,在群众演员越来越贵的今天,这无疑是拍摄大场面的最佳选择。

 

    总体来讲,特效之于当前的国产电影,尚处于模仿和起步阶段,虽然我们曾经也有领先于世界的动画技术,不管是水墨动画还是剪纸动画,都曾令全世界为之侧目,但如今国产电影的整体不振,尤其今年烂片当道的畸形现状,使得中国特效大片的未来也不禁前景黯淡。目前,国内最知名的特效公司当属先涛数码,当年在《功夫》中的表现也令观众眼前一亮,可惜此后虽然名气响了,但再难寻觅特效上的进步和亮点。对技术有迷恋的国产导演,第一个想到的是徐克,近几年来,《龙门飞甲》《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作品依稀焕发出当年的风采,不过还是有些廉颇老矣的感叹。国内的特效技术,急需脚踏实地做好基础性工作,而后再寻求技术的进步,但在票房虚高、圈钱心态笼罩的国产电影市场里,想走出这样一条稳扎稳打的道路来,显得困难无比。(最后这段权当多余,忍不住吐槽几句特别虚空的国产电影现状。

回复 (8) | 收藏 (12) | 1185 次阅读 |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爱影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