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看了会流泪,邵逸夫看了会沉默,不转不是陈光标
二、农妇:“你们(老师)才是牲口”——对应了后来一行人的人格异化
三、校长女儿:“过去的就让这么过去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对应了北上延安
影片的整体节奏就是:前面污,后面哭,中间全部给ZF跪着唱征服。把美好的东西撕裂,让人直面人性的黑暗与现实的无奈。
处心积虑几近偏执的老校长,又软又狭隘的矮冬瓜,脾气暴躁一根筋的东北老爷们,自由过度的“浪荡”女子,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美丽称呼:知识分子。但这样一群生活在世外桃源中的人,却被自己编织的谎言一步步逼上疯狂。当然,我们肯定是要把这口巨锅扔给万恶的旧时国民政府的!
教育就如同剧中的剪发。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头型来修理出最适合他/她的发型。但一味的鼓励“教而无类”,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上层建筑,这种一厢情愿的教育,可能就会换来更多的铜匠,因为你并没有教会他真正的“做人”。于是,电影中还异常主旋律的加入了这种“改变”——校长女儿奔赴延安。不过或许迎接她的会是另外一个“特派员”......
剧中的几个女性角色都描绘得很有力度。最被大家铭记的肯定还是“荡妇”一曼,她的生活状态更加符合现代女性中的某些想法和生活方式。我们没法去简单评判她这到底是生活作风问题,还是“一生不羁放荡爱自由”的问题。但最后她的死(姑且认为死掉了),确实给予观众心灵的震撼,使得我们更愿意把“自由”这个词赋予她。
依旧不太习惯话剧的表演风格搬上大荧幕,一个个大嗓门的吼着台词,情绪常常过于突出,话剧中经常出现的歇斯底里,在电影里显得有些“震荡荧幕”。并且本片中在镜头的运用和剪辑上更是坚持了话剧式的“从一而终”,用单调的天空、黄土坡作为幕布来切换场景,恨不得用一幕幕地小品来串起整部电影。但好在剧本扎实,外部环境给人物们带来一波又一波的密集冲击,同时每个人都被迫改变自己的性格,最后趋于疯狂。这种持续的矛盾与思考让电影不至于乏味。
有点担心日后越来越多的话剧电影,如果不更加深入地挖掘视听语言的手法,或者电影化的故事表述方式,我们真的会进入尴尬的“喜剧电影小品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