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电影一直以来经久不衰的话题。《肖申克的救赎》是关于自由的信仰;《当幸福来敲门》是对幸福的信仰;《天堂电影院》是对电影的信仰。拉萨,一直以来是朝圣者的天堂,每年络绎不绝的人四面八方汇聚于此,或自驾,或步行、或骑行。《转山》,就是这样一部关于骑行拉萨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寻找信仰的电影。
这部由青年导演杜家毅指导的电影,讲述了台湾男生张书豪独自骑行拉萨的故事。主人公张书豪,整天无所事事,一事无成,其哥哥张书伟则截然相反。天生各方面优异的书伟突然离世,对精神世界还没断奶的书豪寄予最为沉重的打击,也刺激其完成书伟未完成的拉萨骑行梦。由此一路经历了各种人祸,天灾,最终骑行到了拉萨,完成了书伟的心愿,也实现自我信仰的寻找。
这部关于寻找信仰的电影,主角书豪对于信仰的寻找,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蜕变,最终找到自我信仰的价值。第一阶段:初级萌芽期。这一时期明显带有偶然性和突发性。毕竟是亲人离世带来的异常刺激,这时期不是信仰,更加像是一种执念,对于亲情,对于自我的执念。这一执念明确表现在其骑行拉萨的目的在于完成其哥哥书豪未完成的夙愿,并非发自内心的自我找寻信仰和价值。即便如此,其内心的偏执依然为找寻自我价值夯实了基础,是内心的初次觉醒;第二阶段:茁壮成长期。这一部分,最为重要的人物便是老骑行手晓川哥。初出茅庐懵懂无知的书豪一开始就经历了老乡的诈骗。幸好遇到老手晓川哥的指点。在晓川的带领下,书豪弥补了骑行的必需知识,丰富了骑行的必备经验,同时也经历藏族牧民家女人的暧昧情愫,以及藏族小男孩依恋。此刻对于骑行拉萨的目的,除了单纯完成书伟的遗愿,更加多了对于自身的思考,以及自身价值的寻找,内心夹杂着对于自我价值的追寻。第三阶段:自我成熟期。此阶段的开端便是好友晓川的意外。连续亲身经历两个意外,使得书豪开始独自的旅程,以及漫长孤独带来的思考。晓川哥关于“特大雪山冰激凌”的愿望,支撑他不断前进,经历高反、险滩、狼群,还有不断的高烧,直到梦中与独角兽的对话,方解开心中的愧疚与执念,找寻到自我价值和自我的信仰,到达自我心中的“拉萨”。
至影片最后,晓川哥发来明信片,其不顾反对,再次踏上拉萨之路,再次为我们演绎了生命不止,信仰不息。三段历程,帮助书豪找到自我价值和自我信仰,也带来书豪的成长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