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诺兰,当代最受瞩目的电影导演,用备受瞩目、炙手可热、如日中天等词汇加以形容皆不为过。
在IMDB与豆瓣等诸多打分平台上,他的电影基本都能维持在8分以上。如果硬要计算导演作品平均分,诺兰绝对名列榜首。
他是如何做到每部作品都成为精品的呢?
南都周刊如此评价他:“在好莱坞,能够在拍摄手法和艺术完整性上不作任何妥协和牺牲的导演,寥寥无几。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少数几个仍紧紧握着自己电影的控制权的导演。当然,诺兰的自主权源自他对电影预算的控制能力,还有对按期完成电影的职业素养。在诺兰身上,融合了一位艺术大师和导演工匠的双重气质。”
在我看来,诺兰的自主权还体现在他那高超的编剧水平上,他的名字几乎出现在了自己所有电影的编剧名单上,仅有《白夜追凶》这一部例外。
而纵观诺兰的大部分电影,几乎都与一个元素密不可分,那就是——时间。
1、时间碎片拼贴:《记忆碎片》(2000年)
这是诺兰的长片处女作,也是让他声名鹊起的成名之作。虽然电影是以“短期记忆丧失症”这一大脑记忆元素作为切口展开,但整个故事是以分段时间逆向倒叙这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讲述的。
一个正向叙述也许平平无奇的故事就被这种匪夷所思的精妙结构化腐朽为神奇,变得悬念丛生、烧脑无比。这便是大神的剧本功力所在(少不了他杰出弟弟的功劳)。
这是一个关于将时间(记忆)切成碎片来逐步追溯的解构方式,观众要一直看到这个故事的开头才会恍然大悟,仿佛源头变成了结局,并环形结构般的无限循环下去。这更加深了男主角的悲剧性与前途无望之感。对于以时间为元素的悬疑片来说,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虽然《未知死亡》(2008年)在故事情节上进行了套用,《不可撤销》(2002年)在倒叙手法上加以了借鉴,但它们都无法复制《记忆碎片》的全方位成功,这便是剧本原创的重要性。
这是诺兰第一次对“时间”这个元素进行奇思妙想的创作,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2、时间扩大效应:《盗梦空间》(2010年)
《盗梦空间》看似是一个“庄周梦蝶”式的梦境与现实难以区分的哲学命题,其实仍在围绕“时间”这一概念玩陀螺。
影片利用了“人在梦境中时间流逝变慢”这一意识错觉来进行了一次科学假想,即类似于南柯一梦、黄粱一梦“现实8小时,梦中8年”的时间扩大效应。更是用梦中梦(多重梦境)的设定来指数级放大该效应,以达到人的一生可以在梦境中慢慢度过的效果。
想想看,这种感觉似乎很具诱惑,又似乎极度恐怖。感性的人可能会沉浸期间麻醉自己,流连忘返直至无法自拔。理性的人误入其中又会因为不能醒来而堕入万劫不复的痛苦状态……
“时间”这一元素隐藏在故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盗梦仪这一科学装置也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3、时间缩短效应:《星际穿越》(2014年)
时间可以拉长,那它也当然可以缩短,这便有了《星际穿越》的构想。
这一次无法使用微观装置盗梦仪,那便放眼宏观用虫洞、黑洞等宇宙理论模型来加以构筑。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了质量足够大的物体可以影响光行进的路线从而扭曲时空的理论,以此推论——质量越大的星球,影响时间维度越剧烈,相对于地球它们的时间被缩短了,即传说中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而如果天体的质量大到足以吸引光线无法逃逸,那便是“黑洞”,时间接近于停滞。未来的人类利用“黑洞”这个时空舱来拯救过去面临危机时刻的地球。
这一硬科幻设定其实还是为电影故事服务,它衬托出两种“情”的可贵。
其一是父女情,中年父亲目送年老女儿(这究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还是黑发人送白发人?)离世,何其悲怆?女儿表面记恨父亲,内心却矢志不渝的等待父亲归来,何其坚韧?
父女两代人前仆后继为实现拯救地球的理想而共同战斗,时间维度上双线并行的故事线贯穿整部电影,首尾呼应,形成有关于“爱”的一个闭环。
其二是马修·麦康纳与安妮·海瑟薇之间暧昧渐生的情愫,因为任务的需要被迫分离。这种分离不仅仅是空间上遥远的距离,更是时间上漫长的等待。不同质量的星球,时间维度截然不同,他们也将迎来不同年龄的增长。
你还会爱着那个注定会变得比自己老上很多的“恋人”么?你还会等着那个他说一年后再会其实你会等上50年才得以相见的“心之所属”么?
看着片尾安妮·海瑟薇那坚定又不失迷离的眼神,我不禁为她感到心酸,孤身一人的她需要等待多少年,才能盼来马修·麦康纳承诺于她的重逢啊?!
“时间”让万事万物在它的面前变得无比渺小,却让我们的真挚感情变得无垠伟大……
4、时间多速率推进:《敦刻尔克》(2017年)
在《敦刻尔克》中,诺兰仍然玩弄着他一技傍身的碎片化叙事花活。
他用海、陆、空三条长短速度不一的时间线,拧成一股时分时合、时前时后,最终却三线归一的麻绳。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就像钟表盘上时针、分针与秒针以不同的速率行进,偶尔重叠,继而分开,最终殊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