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好奇,日本人是怎么看待我们中国的动画产业的。作为动画界的大哥大,日本完全有资格对我们国家的动画评头品足。他们会说我们的动画创作过于零碎,依然找不着该立根的地方?他们会说我们的动画居然是靠喜羊羊与灰太狼这类稚儿化的动画来分割市场,从而在丰厚利润的胜利下逐渐成为自家动画产业的标识?他们会用“抄袭、借鉴、挪用、仿制”这些我们都不忍心戳穿的逆耳词汇来对付我们脆弱的自尊心?不会,因为他们也经历过这种塑造国民动画的起步阶段。而更多的会是“谆谆教导式鼓励态度”,要不然他们不会很大方地与我们的动画公司合作,甚至将他们引以为傲的cosplay大奖都拱手相让。
漫画到动画——从脱亚入欧开始
说到日本动画,我们不能不提及日本漫画。日本动画的蓬勃发展,更多时候是得益于背后强大的漫画产业,而且还是得到全国上下一致响应的。现代意义上的日本漫画,其实是到二战后才告确立的。由美国大兵带入的迪斯尼卡通和好莱坞的动画制作模式一直为当时的日本人珍而重之,其多格连续的形式,更催生了手冢治虫一代国民漫画家的诞生。尽管他们现在已经不入流了,但日本人还是将他们放在尊敬追崇的地位上。归根究底是因为当时这款舶来品除了给饱受战争创伤的日本人带来极大的心灵抚慰之外,也让日本人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前景。别忘了,二战后的日本之所以能迅速站起来,靠的就是科技立论。他们对于任何诉诸于技术的产品都很敏感,甚至在他们一开始接触动画的时候,就已经盘算着如何让这款新奇有趣的玩意更臻于完美。日本人的心理逻辑就是,只要你比我厉害我就服你,甚至不惜用谦卑至极的态度向你学习。美国人可能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手下败将会取代自己成为动画界的王者。
不断进取的学习态度和不断改良的制作技术都只是前提,不易理解的是,它用什么方法,让全世界都认同了这种表达。明治时代,福泽渝吉提出的“脱亚论”令惨遭战败的日本人疯狂。他们认为“虽然,但我们的心紧贴着西方”,就是这种心理渊源使日本走上了脱亚入欧之路。六头身的人物设定,圆润的脑袋,柔软而胖乎乎的身躯,稍显笨重的动作,略带消沉的色泽,单一直白的故事脉络,坦荡裸露的人物关系,单调的硬派写实,这些漫画创作元素是完全仿照着好莱坞动画画风的。现在的日本漫画市场已经甚少有这种风格的漫画,一来技术含量低,经营时间久,不可避免地落入陈旧的窠臼,迎合不了讲求新颖多变的消费市场需求;二来八头身、十头身等洋漫画风凭借着能迅速捕捉读者心理的优势而抢占先机。
八头身、十头身的身段设计符合我们现在俗称的美型。这类画风受宠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刚才提到的脱亚入欧,日本人恨不得自己也变成西方人碧眼金发的模样,而事实是不可能的,于是日本人在崇拜白人的天性使然下进行了人物设计的东方与西方的中性模糊,将仅存在于他们自己想象中的形象活灵活现于漫画纸上。所以你可以看到日本动漫里面的人物设定基本上定型于瘦削细长型身材,颜色明亮各异的大眼睛,尖脸庞,高鼻子,白皙皮肤,长头发(无论男女),它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视觉系风格,同时也培养了一种包括欧美观众在内的集体视觉习惯。这样的主人公一旦被放到大银幕上,视觉效果就会立即翻倍。你只要明白现在的3D影像产品为何如此受欢迎,你就可以明白这类动漫作品之所以成为了全球化动漫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头羊的原因。
除了人物设定之外,故事背景的设定也可圈可点。一般而言,日本的动漫不会局限于自家文化领域里的,而是崇尚一种东方式乌托邦幻想和西方式机械文明的结合理念。披着北欧与古罗马神话的外衣,洒着神道与武士的热血,身穿和服穿梭于巴洛克式西洋建筑,在空旷无垠的草原大陆上开启冒险征程,就是这种和洋合一的背景铺设加深了作品精奥的底蕴及丰富的面相,构成与西方对话的另一种系统,并迅速占据了全球市场和全世界观众的心,也道出了日本人心底里最深刻的绮思。就正因为他们不容易走出去和不容易接纳外人,他们渴望用一种交融性的异域风情表达对世界的歉意。作为观众的我们不仅会将视线留驻最久在这款充满传奇色彩的表达上,还会欣赏到东方式农耕文明和西方式机器文明是如何和谐地熔铸一炉的,这种经过种族漂白而衍生出来的杂交文化结出来的果实却达到令世界惊艳的高度。
世界观的凝就——能量来自对未来的冀望
看日本动画,你不能怀着孩童的心境去看,也不应只专注于它的画风有多细腻,人物设定有多出彩,绘图的技术有多先进,而更多的是看它如何借用电影来表达对世界的观感。现在的日本人已普遍倾向于接受夏日大作战这类科幻风格的动画作品,这类动画作品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具备非常强烈的世界观,可以说这是我们国产动画最欠缺也最难捕捉得到的。只看夏日大作战这部动画电影的开头就不难理解。
创作者设立了一个叫“OZ”的虚拟空间,这其实是一个全球性的网络社区,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注册账号,成立你自己的虚拟形象作为你在这个虚拟世界的分身,然后你可以享受“OZ”所提供的一切娱乐设施,包括购物、旅行、进行体育运动、商业办公、不动产的处理、零语言障碍的交流以及行政事务的办理。但前提是必须能上网,因为网络无论是对现在还是未来来说甚至会是比实体经济更重要的事。未来的一切事务已经虚拟化,这其实也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纪所致力于的事。日本人给他们的动画作品在表达对未来的冀望的同时注入了深厚的理论定义和庞杂的时空解说,非常直观地表达了观点: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我们对未来世界的诠释渐而丰满,小说、电影、歌曲、广告、时装等等,藉此表达了我们对未来的美妙幻想。但日本人还有一种民族特产,那就是动漫。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有动画从业人员和动画爱好者,但惟独日本人将其做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让人望尘莫及的发达程度是与崇尚群居的国民性格有关。何谓群居的国民性格?简单一句就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做了,所以我也做了。在日本,动漫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周刊、月刊和单行本加起来占书籍销量四五成的庞大容量,书店、超市、通勤车上随处可见的“立读”(这里指站着看漫画的人),繁荣热闹的秋叶原,门庭若市的漫画女仆店,每年有上百万日本人给日本动漫产业奉献青春,可以说这个国家的国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就是迷恋动漫。
信息科技的发达使得那些宅在家里的,窝在胶囊旅馆里的,躲在网吧里的,泡在咖啡店里的,都统一在虚拟的网络中找到生存的平衡点,而这类人群,你别少看,因为他在日本这个人口总数仅一亿多的国度里就占据了百万以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交际,独处一隅,但在虚拟化的世界中却可以称王称霸,有很多科技精英就是从这里诞生的。这间接就给日本的动画产业提供了技术援助和强而有力的支持后盾。技术推动了这种真切而形象的新世界参与者的成长。
09年在日本公映并大获全胜的科幻动画电影夏日大作战可以算得上是这种技术先锋的最佳展示者。和穿越时空的少女一样,导演细田守用高饱和度的画面感来衬托主题的宏大,用高强度的时空观排列了现实和虚拟两个维度。正是这种现实与虚拟的相互感知彼此往来,叫观众痴醉。电影主要讲述一个普通高中生偶然解开一个奇妙的数列,而后被指控入侵虚拟世界“OZ”,造成虚拟与真实世界大混乱,甚至牵涉进了全球人民生活的境况,最后借由他的能力与众人的帮忙,解救了这场全球性危机。
就是这么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简单直接的价值观输出,日本人用的手段却有悖于常人,靠的不是儒侠之道,不是感性说教,不是法治,不是暴力机器,他们仰仗于一种炽热的暴走情绪,肆虐着一股正义凛然的命道观,靠诉诸励志,融合亲情友情和初恋情怀来演述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正邪交锋的场面十分锐利,影片后半段就是各种刀光剑影、恢宏壮观的格斗场面,瞬间点燃观影气氛。这些场面放到大银幕上竞争就必须得锐利,跟运作商业电影的心理战术一样,绝对不能让那些该爆发的矛盾冲突有半点收敛的痕迹,必须无限地放大到务求榨尽观众一切感官慾望,更在超宽的大银幕、环绕立体声、星级型影院享受体验这些大城市影院配置设施下催促了动画的大片化。这就是新式动画区别于以往动画的主要地方。
我们对于未来的冀望毋需追溯到世界的起始,只需将对未来的构想或对现实的陈述摊开来说就可以了。未来我们的子孙可能会生活在青葱郁勃的月球而遥望祖先居住的地球,又或者定居于浮在半空坐看云卷云舒的空中花园。这一切都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因此,对动漫寄思未来情愫的日本人不再局限于万能百宝袋的功能拓展,而是将世界观架接到了以数据化和信息化为支撑的虚拟网络,以编码和解密为主要依归的冒险旅程取缔掉“帮大雄解决考试不及格和泡妞”这类小儿科的童事探究。
日本人将动画技能成人化的重点主要放在了WARS上,也就是电影夏日大作战里面关于战斗的部分,模拟网络游戏的风格,场面和细节都做得非常逼真,丝丝入扣。他们开发出一个新的世界观设定,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了大量关于这个世界独有的规则、经验、逻辑甚至是一整套陌生的命名体系(尽管可能是虚构的),展示了无边无际的想象力与高端的电脑技术。这是因为我们的未来不会变得简单,抽象名词的建构正正切合了这点。
在全球化的面前,本土化的魅力是什么?
当年宫崎骏带着他的心血之作千与千寻横扫全球各大重要奖项的时候,我们为能理解当中所传达出来的神道观和古老的东方文明而感到亲切的认同进而欣喜若狂之际,怀里也揣着一股欲使自家动画产业全球化的勃勃野心。全地球人都在为这款虚拟的玩具趋之若鹜,它已经成为一种综合国力较量的新竞争点,包括了科学技术上创新的证明和新的影视剧作的表达形式。
要做全球都感兴趣的产品,会不可避免地丧失掉部分区域文化的元素,又或者或多或少都会触碰到两者之间对立的地方。那么二者该如何平衡呢?宫崎骏在这方面是非常有经验的。即使全球都在认同CG绘图这种动画表达方式,他还是专注于纯手工绘制的创作方式,花费比其他人更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去保留一份传统的质朴,所以你看他的作品是很有质感的,用的多是暖色调,色彩柔和明丽,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亲近的天然美感,而不是过度的虚拟化和虚假化。因此,有观众不吝溢美之词:宫崎骏动画的每一帧都可以用作桌面。
虽然宫崎骏的动画创作独立于世界之外,但他的创作理念早已走向世界,他动画作品里面的人物不只局限于东方人的相貌特征,也融合了西方人的相貌特征,而且故事发展的舞台也用西方式的环境和建筑,而最重要一点是,他所表达的世界观,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哪种文明,都可以看得懂。这是一种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微妙融洽,而认同他的不仅仅是日本本土的观众,范围已经拓展到了全球视域。这种浇灌进了个性和原则乃至根性的创作风格使得动画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有了可以沟通的路经。
从格子化的漫画绘本到声色俱全的音像产品到映画化这种全能的艺术呈现手法,动画工作者都在孜孜以求一种崭新的哲学观追求——动画主义。一个动画人物的肘关节的灵活活动要经历多少心血和时间的洗礼才能实现,要经过多少人千锤百炼的冥想而灵动而来的智慧花火才能获得,为了今天的动画产业的勃兴,日本的动画工作者确实付出了很大代价。他们当然也从表达稚嫩的世界观开始,也曾经历过粗线条画风的动画创作的初级阶段,甚至到现在生存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可能你不知道,在日本一名动画工作从业人员的薪水其实并不高,尽管动画是国民产业,但由于竞争大,市场已趋于饱和,利润少,大部分都只是在艰难求全,甚至不惜用色情和暴力的动画作品来吸引眼球,进而维持生存。即使像吉卜力这种一部作品赚十几亿日元的龙头大佬,他们的公司收入都捉襟见肘。因为他们创作一部动画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是非常大的,前一部动画赚来的钱完全投资于下一部动画的创作中,而完成的时间基本上是不可预知的。不断地支出成本却不知投入市场的日子会否来临,甚至连能否收回成本都无法估计,这种经营方式对于公司来说到底有多危险,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很多动画公司都选择通过互通的世界观转译进而出口到欧美国家,靠庞大的周边产品市场,将动画作品统统兑换成消费性的商品,来维持运作。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坚持到现在?是如火般狂热的激情。是顽强的执着和妄念。动画已成为 日本人心底最真的梦,这促使他们实现由 动画职人向动画达人的华丽变身。如果只谈未来,梦想永远不会实现,现实是需要些浪漫诠释的,动画就是日本人笔下一种超出指绘对象之外的浪漫。虚构的世界即将走向现实,我们相信它会存在,它就在我们身边。
到现在仍然有中国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奋战到这种小家子气的玩意中去?我们只需要揣着儒家经典在东亚这边好好待着,搞好我们的国民企业就够了,凭借着13亿庞大人口的优势,我们完全可以自力更生进而自给自足,不必卑躬屈膝地向日本人学习。那么,请你先好好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加入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