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爱娃·格林
卡百利—dying in the sun
看完《裂缝》,我柔弱的心脏再一次被狠狠的扎了一刀,记得上一次是《白丝带》。看过《裂缝》,我发现在某些方面《裂缝》和《白丝带》竟然惊人的不谋而合。无论是在电影表现的主题方面(悄然滋生最后粲然怒放的人性恶),抑或是电影中两个最重要的隐喻道具(前者是“红丝带”—红腰带,后者是白丝带)两者都惊人的一致。
中国古有孟子之“人之初,性本恶”的学说,。人性是不是本恶这些大哲学家尚且还没有搞明白,我这个小人物也就不做徒劳之事了。但以本人一己之见,人的天性本来就混合交织着善念和恶念,只不过后天的环境诱使人向性善或性恶转化。“出淤泥而不染”?鬼才相信。我更认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就会形成怎样的后天性格。想了解一个人的人品,我觉得并不需要长期考察,只需看看合他交往的朋友就知道他是怎么一个人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的至理名言实在令人叹服。
《裂缝》中,G小姐和她的学生本来在平静的乡村过着和谐无忧,其乐融融的生活。女孩们都对优雅迷人的G小姐满含崇拜和敬意,而G小姐亦自得于这种生活。打破和谐的是西班牙女孩菲尔玛的到来。她有着傲人的外貌和无与伦比的游泳天赋,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她几乎都是完美无缺的一个。她的到来,就仿若一只天鹅置身一群丑小鸭中间,显得那么卓尔不群。这无疑是向一向古井无波的河水里投入了一块大石,即使一石激不起千层浪,所荡起得涟漪亦是余音绕梁,久久不息。
菲尔玛的到来首先招来的就是女孩子们的嫉妒。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曾经的焦点和无形中的“大姐头”,菲尔玛的到来,即将对她现有的地位构成威胁,她夺走的不仅是众姊妹们关注的目光,她甚至还有夺去优雅而迷人的G小姐的“宠爱”,而这是万万难以接受的。因此,一场嫉妒和挑衅不可避免。
菲尔玛的到来其次是对G小姐的心理造成强烈冲击。原本跟一群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女孩子们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也不错,因为习惯了。但冷不丁蹦出个即漂亮又有游泳天赋的“骄傲的公主”,这种诱惑,试问有几个人能够不心动?人都有一种最原始的天性,“美好的事物对我们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麻雀堆里蹦出个凤凰尚且会引起阵阵骚动,更遑论人这种感情比其丰富成千上万倍的高级动物。因此,无论是她全身上下散发出的那种落落大方的优雅气质还是在跳水方面的天赋,都令G小姐深深着迷,深陷其中如梦魇般不可自拔。“不疯魔,不成活”,因此,G小姐使出浑身解数试图吸引菲尔玛的注意,哪怕是施舍也好,可悲可叹,两人根本不属于一个层次,“灰姑娘即使穿上华丽的晚礼服也是做不成公主滴~”外貌可以惟妙惟肖,气质这东西,学不来滴。所以,自始至终,其实不过是G小姐的一厢情愿。她以为,付出就会得到回报,岂料,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叫花子和皇帝永远做不了朋友,根本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其实还是蕴含一些道理。
种种错乱交织的冰层下的激流暗涌注定了故事不会以大团圆收场。不是逃离,便注定香消玉殒。悲剧的是故事一步步向了我们最不希望看的方向滑落,直至G小姐最后情难自抑,不该发生的故事终于还是发生了。至此,故事所有矛盾终于成井喷式爆发,各色人等轮番上场,演绎了那出可悲可叹,令人不胜唏嘘感慨的悲剧场景。这是一场人性之殇,繁华落尽,遍铺了一地的邪恶之花,妖媚绽放。
故事最后,Miss G“逃离”了这块伤心之地,女孩子们亦抛却“红丝带”,做鸟兽散。虽然说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宴席,可这宴席散的也太快了些吧。真应了那句“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G小姐独自去世界各地漫游,当初的梦想似乎实现了,可这“美好”的旅程真是那么惬意吗?所犯下的恶果还得自己一个人慢慢消受。旅行本是身心的释放,可灵魂上戴着镣铐的G小姐又何言自由。所谓自由,不过是一种奢望罢了。
谨以此篇影评献给我最喜欢的女演员 爱娃·格林,她将此片中的G小姐演绎的如此生动鲜活,令人爱恨交织,时隔六年,爱娃·格林吸烟的范儿还是像当年《戏梦巴黎》一样酷的一发不可收拾。《裂缝》中的爱娃·格林再次以无与伦比、令人倾倒的演技证明,她依然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女演员。

PS:写这篇影评前我起了几十个名字,后来觉得都不甚中意,总感觉味表达的不足,写得过程中脑海里还不断浮现出一个个名字,最后确定的这个名字可能有点令人费解,请听我细细道来。其实前半句是采用了倒装句式,正常语序应该是“‘红丝带’遮不住《裂缝》。可能是英语学多了吧,我惊奇的发现,经我这样一乱改,题目竟然起了神奇的化学作用,不禁读起来更为顺口,而且有一种不和谐的美感,不禁为自己的兴之所至的小创意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