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电影,顾名思义指的是根据和历史有关的人物传记或者历史文献改编而成的电影,由于浓重的历史感,史诗电影一般具有很多相同的特点,譬如时间长、人物多、场面大、跨度长等等,史诗电影的场景比较恢弘,庞大,音乐也比较大气磅礴。很多人和我一样钟情史诗电影,或者说喜欢研究和探讨历史中的某段故事和某个英雄,史诗电影都是讴歌英雄式的伟大人物,而往往其结局都很惨烈和悲壮,但也因此让人无限同情和回味。史诗电影意在回溯先人走过的痕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在欣赏之余能够得到某种启示和教训。
亚洲篇:
——中国大陆史诗——
作为天朝帝都,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要论起历史我们无愧是世界上最自豪的民族,但要谈起电影,自新世纪以来要惭愧到死,别说史诗了,佳片都甚少,为什么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个人觉得关于中国最史诗的一部《末代皇帝》还是由一个外国人拍的,甚是惭愧,之所以很少在史诗电影上出现佳作,个人觉得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市场原因,史诗电影往往耗资极为巨大,票房又往往不尽如人意,赔本的买卖终归没人愿意干;第二是审核,中国对影视作品的审核相当严苛,、民族、宗教等问题极其敏感,而史诗电影却往往不能回避这些,甚至要深入探讨……所以在目前中国体制和社会环境之下,中国很难出现优秀的史诗电影。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在古装影视作品上烂片迭出,让人伤心,其实中国在史诗电影方面从广义上讲也有一些佳作。
中国最爱的2部电影——《活着》@《霸王别姬》没有之一。
国师张艺谋——《活着》——:
在我心中说这部电影是中国最牛的电影,一点也不为过,电影里表现的那种社会的厚重和人生的沧桑,总会时不时的浮现于我的现实。
“活着”虽只是两个字,但因为余华和张艺谋赋予的意义,总让我看到了渺小的生命带着枷锁,在表面看似平静,其实内部却暗流汹涌的生活之路上的举步维艰;无论是书籍还是电影都是弥漫着一种浓浓的人性关怀;被老谋子恰当和生动的勾勒出了当时那个大时代下如蝼蚁悲催般“活着”的人们。

在男女主人公命运的主线旁,他们也从侧面展现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在社会大背景下,他们也是无奈的活着。什么大道理,什么开启人生幸福的钥匙,统统都用不上。他们只有走着,熬着,苦着,痛着,些许的笑着,活着。
,男主角葛优一举夺得华人第一座戛纳影帝的桂冠,与金棕榈大奖擦肩而过不知道是戛纳的遗憾还是张艺谋的遗憾???
霸王陈凯歌——《霸王别姬》——:
华语电影中的神作,30年来唯一可以被中外影迷全方位解读而又产生深刻共鸣的作品。
导演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艺人的生活,细腻地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不仅具有纵深的历史感,更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掺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盘旋纠错地展现出来,兼具细腻的男性情谊与史诗的格局。
这部电影我感受到的主题很多,关于时代、社会、、人性、艺术、爱情...这么广泛的主题,细腻的表达,浑然一体的艺术展现力,,其中哥哥张国荣“不疯魔,不成活”的表演也为影片加分不少,尤其是自己越来越习惯性地把嘴角抿成上弯的幅度,假模假样地笑以后,我才越发觉得,所谓的“疯魔”其实有多么勇敢。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在93年第46届戛纳电影节上斩获主竞赛单元的金棕榈奖以及费比西奖,这也是华人唯一的一座金棕榈。。。隔年的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最佳外语片。。。
(哥哥在影片中的表演堪称一绝,也奉献了个人演艺生涯最完美的一次表演,不漏痕迹的找不到任何瑕疵,没拿个戛纳影帝也是醉人)
93和94年多么的令华人骄傲,尽管之后张陈二人再无如此经典的杰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中国电影艺术和文化市场开拓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香国港史诗——
银河大佬杜琪峰——《黑社会系列》——:
如果徐克代表香港武侠史诗,吴宇森代表作香港警匪史诗,那么香港的黑帮史诗代表非杜琪峰不可。
国外的黑帮史诗电影很多,如《教父系列》就已经可以让同类影片一概低头,在大陆这样的背景下真正能拍出一部好的黑帮题材几乎不可能。
黑社会题材是香港电影文化重要内容之一。香港电影赖以生存其中最重要因素是动作片。香港动作片为什么会比两岸都格外出色?那是因为香港的“社团文化”空间都比两岸大。而所谓“社团”,那就要追溯至孙中山组革命党推翻满清朝廷的那个时代,英国殖民统治向有民间组织法治条例,任何人只要通过注册程序就可在香港成立任何非牟利民间社团。在内地凡是非法的反清组织就很自然跑到香港来进行合法活动。但经过时代衍变,当时的一些组织蜕变成了香港官方称之为“三合会”的黑社会。有“黑”就必有“斗”,有“斗”便必有“武”,如此“动作”便出现了。
然后说整部影片是以抽象的手法通过片段化来还原香港真实的黑社会。其实杜琪峰的主导思想是表达真实的黑社会在极端情势下的矛盾、残暴但又脆弱的人性和生命。
两部作品中都牵扯老中青三代黑社会,以此来讲述在香港变革中的黑社会,在黑社会中变化的香港。以社会背景为依托,以人物事件为手段来表达在现实面前复杂又真实的人性。这就是那个时代香港特色的黑社会,这就是那个时代黑社会特色的香港。
整部电影中处处玄机,需要仔细体会玩味,之所以还没拍系列终章第3部,个人认为一是因为没有真实事件发生,二是没有比他们更好的演员(起码老杜是这么认为的)可以诠释这个真正血雨腥风的江湖。说到这里是不是无比期待第3部。。。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第一部荣获05年第5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提名,以及06年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男主角梁家辉。。。
新世纪的高能血液——《无间道系列》——:
把这部电影划分进来也是有些牵强,纯属个人偏爱,在我心中也只有杜琪峰的《枪火》能够与之并肩,影片吸引人的魅力来自于精彩的情节设计和对叙事节奏的把握。以一黑一白两位卧底的命运为主线,警察和黑道之间的较量充满紧张气氛,节奏则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又高潮迭起,不容喘息。由此可见影片的情节设计颇见用心,节奏紧凑,有一种难得的张力。
这部影片的成功有演员一半的功劳。四大影帝在片中大拼演技,人物个个性格鲜明,内涵丰富,令人信服并为之赞叹。
——中国台湾史诗——
台湾3杰魏德圣——《赛德克·巴莱》——:
台湾最爱的3位导演侯孝贤,杨德昌以及魏德圣,如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恋恋风尘》《海上花》《最好的时光》等,杨德昌的《独立年代》《光阴的故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等,但是个人认为最具史诗气质的还属魏德圣准备了12年拍摄了4小时36分钟上下两部的【 赛德克·巴莱 】
由于区域历史背景性太强,对于台湾原住民的语言、文化、音乐、信仰等很难理解到位,但任何不愿被奴役的被压迫的用生命换取尊严的民族和族民都是值得敬仰的。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雾社事件的整段历史,,那么整部片子的高潮则在《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得以体现。激烈的战争场面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不战死则自缢,舍身保卫自己的乐土,赛德克巴莱的民族气概足够征服我。
“ 赛德克巴莱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他的信仰,他的执着,他本身,让人很难理解,但有信仰的民族才是值得尊敬的。一个民族就必须有信仰,真的很重要的一个精神支柱,当我们能为了这个不顾一切的时候,我们就真正强大了。这部电影不但是历史重现,不但是血腥、震撼的画面。而是 信仰、生命、灵魂的诠释。 他走了,精神就在那里,四年后发现了他的尸体,灵魂留在了那里……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11年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同年第48届金马奖最佳影片。
——日本史诗电影——

黑泽明:
第一个打破欧美垄断影展的亚洲人,他引导了整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电影艺术潮流,是我个人最爱的亚洲导演没有之一,在我心中与库布里克以及希区柯克齐名的3大导演。。。
——《影子武士》@《乱》——
这2部电影即使放眼于整个影史红尘也无愧于史诗2字:
首先在于技术层面:独特的“黑泽明式技法”,尽管非常简练,视觉形象却十分生动,动作性弱,节奏缓慢,蒙太奇技干净利落。而黑泽明最出名的导演手法当属场面调度,电影中的许多桥段成为其他导演争相模仿的对象,以其命名的“黑泽明式调度”影响更是至今。
其次在于思想层面:黑泽明大多采用对称手法,深刻揭示人性与灵魂的冲突与撞击并通过对日本民族的现实与历史描写,探寻人类亘古以来无法回避的本质问题:良知,动乱,伪善,伦理,贪婪,恐惧,卑微等。总而言之,“黑泽明”已经成为一种电影标度,在不断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过。
北野武:
作为黑泽明大师临终前在信中将日本电影托付与他,大师的眼光独到这么委以重任,当然北野武没有辜负大师的期望,北野武在当代日本电影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样性的,他除去知名国际导演身份,也是名出色的演员,同时能胜任编剧和剪辑角色。他的电影无法分类,包括动作片、黑帮片、青春片、时代剧、温情片、搞笑喜剧等等,在国际屡获大奖更加难得有一份谦虚的心态说:自己担当不起大师这么重的委托,“每当事业陷入低谷时,就看看大师临终写给我的信,才能坚持拍下去”。
个人最爱北野武黑帮片:《大佬》《座头市》《奏鸣曲》《极恶非道》《凶暴的男人》都是尤其突出的代表作,虽说不上多么史诗,但我还是忍不住要提一下。
——韩国史诗电影——
尽管韩国类型片强到亚洲无敌,能与好莱坞大片相抗衡,可是韩史印象中配得上史诗2字真心想不起来,如果非要牵强的划分的话,我认为14年破韩影史票房记录史诗级海战大片《鸣梁海战》应该算是一部;
影片李舜臣率领12艘板屋船,痛击来犯日寇330艘安宅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奇迹,电影叙事紧凑,欲扬先抑,刚柔并济,血性战争场面令人振奋,电影中最大的看点莫过于长达1个小时的激烈海战,尿点全无,而且视效达到了韩国电影一个新的高度,也完胜中国。
最后补充,个人韩国最爱的3位大神级导演,《杀人回忆》的奉俊昊,《老男孩》的朴赞郁,《太极旗飘扬》的姜帝圭,最爱的2位国宝演员崔岷植和宋康昊,其中《太极旗飘扬》《登陆之日》《高地战》这3部战争片也颇有些史诗味道。。。
——印度史诗电影——
说印度史诗级的电影媲美好莱坞一点也不为过,宝莱坞真心不是吹的:
北印度最强制片人+国宝导演——阿素托史·哥瓦力克——:
01年《印度往事》+04年《吾土吾民》+08年《阿克巴大帝》打造最强史诗3部曲,这位大导曾多次被提名奥斯卡奖和欧洲电影奖,其中这部曲电影里的3位男主角都是我最爱的3位印度演员,像阿米尔汗以及沙鲁克汗更加是无可匹敌。。。
其中还有像沙鲁克汗另外一部史诗爱情历史大片《阿育王》,场面宏伟壮观,制作精美华丽,演员表演丝丝入扣,男女主人公爱情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也是近几年难得的一部寓历史情节和商业元素于一体的佳作。
印度史诗级影片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顺带提一下今年由《功夫小蝇》导演指导的史诗级大作《巴霍巴利王》上下2部,全球开画十分强势,目前正横扫印度影史记录,也是今年最期待的印度电影之一(一个预告就已经把国产电影甩远了)。
——泰国史诗电影——
看到标题大家肯定很惊讶,没错,弹丸之地也打造了史诗级的影片,确实也称得上史诗2字,甚至同类型电影中也是完胜国产电影,不服不行。。。
——01年《暹罗女王》:
这部电影当时位列泰国影史第一位(直至12年后马里奥的《鬼夫》上映才打破,但2者质量相差甚大),09年上映的《阿凡达》连起其最终票房一半都不到位列第2,可见一斑。
这部电影反映16世纪泰国阿瑜他亚王朝时期历史故事的电影巨作,历经5年筹备、两年拍摄,耗资4亿泰铢(约合900万美元)的电影史诗,使泰国民族电影出现了空前的盛况。公映后,头三天的票房收入就达到1.2亿泰铢,几乎是拍摄投资的1/3。整部影片情节复杂跌宕,制作精细逼真。影片动用了约70位主要演员和2000多名群众演员,80头大象和70余匹战马。描写宫廷内讧、国内平叛、抵御外敌的许多场面非常壮观,血光剑影令人生畏。其中也穿插着动人的爱情故事。影片色调以朱红、赭黄为主,颇具古朴色彩。
——07年《纳瑞宣国王》史诗4部曲:
影片07年前2部票房也是仅次于09年《阿凡达》,超越97年《泰坦尼克号》,11年的第3部仅次于大船。
影片由泰国皇室出资不惜血本呕心沥血精心打造泰国史诗巨片,甚至不惜派工作人员远赴新西兰彼得杰克逊的维塔工作室学习电脑特效制作。
纳瑞宣国王是泰国人最尊敬的伟大的国王,他的事迹广为传说。影片正是描写了泰国最具传奇色彩纳瑞宣国王一生的故事,导演查崔查勒姆·尧克尔以他出色的执导能力述说了一段纳瑞宣国王的传奇一生。
以上为泛亚洲地区的史诗级电影代表总汇,然后接下来为大家概括一下欧美史诗。。。
详见下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