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没有看到主力说的征文之前,我对丧文化没有概念。当然,看到之后,发现也没想起什么“丧文化电影”,大概是印象不深吧。倒是感觉自己最近处于“丧”的状态,对待工作消极应付,休息也是宅在家中,一副生无可恋的状态,还好,对电影还保有一份热情,所以说说最近看《罗生门》感觉到丧的地方吧。
这部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很早就听说过大名,却一直也没有看,只是最近对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感兴趣后才找到看的。
电影其实是将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莽丛中》两个故事揉在一起,其中,《莽丛中》情节基本没有变化,简单说就是强盗路遇夫妇,见色起意,诱骗夫妇,绑丈夫,奸少妇,杀绿帽丈夫;只不过,从强盗、少妇、绿帽丈夫三个人的角度阐述了三个版本杀绿帽丈夫的缘由和过程。这里面充斥着谎言,让人感觉在“别人的看法”面前,杀人是一件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紧接着大家从电影中直接得到的感觉就是对人类丧失了信心,正如电影最开始樵夫说的,“想不明白”“太可怕”。
其实呢,电影叫罗生门,而不叫莽丛中,所以影片的内涵应该不是在三个版本的故事,而是在樵夫身上。电影将罗生门的内涵融入后,产生了四个角色,一个樵夫、一个和尚、一个搞事情的人和一个婴儿。搞事情的人先是逼樵夫、和尚讲出以上三个版本的故事,为了搞清那把值钱的匕首在哪里,又逼樵夫讲出了第四个版本。之后,就是揭穿谎言,抢走莫名出现的婴儿的衣服,最最关键的是激发了樵夫内心的阴暗。为什么搞事情的人能够揭穿谎言?因为他最现实,不虚伪,而且恶魔是可以看透恶魔的。至于和尚,是信仰的象征,或者可以说是天真无邪的象征,以至于最后说到“多亏了你,我可以继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了”。
现在重点说说樵夫,一个对应《罗生门》小说中家将的角色。一个徘徊于道德边缘的人物,尽管自己偷盗、撒谎、虚伪,却留有一份善良来谴责自己。左右两个小人,一个和尚,无力的崇尚信仰;一个搞事情的人,残忍的撕开虚伪。斗争到最后,樵夫也同家将一样,“他不但不再为着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问题烦恼,现在他已把饿死的念头完全逐到意识之外去了”。依照《七武士》结尾的习惯,罗生门的结尾该是点睛之处。所以,当时我猜想结尾樵夫抱走婴儿的表情应该很恐怖。可没想到是这样,抱走婴儿是那么的从容,面目并不可怕,却让我心寒,丧啊……
从刀到衣服再到婴儿,这是个由虚到实,由浅入深的过程。人性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堕落。谎言,到最后依旧是谎言。人性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谎言,而是明知道是谎言还要去说这个谎,而且说的心安理得。罪恶真正可怕之处不在于罪恶本身,而在于人们对待罪恶的态度,这让我想起了《无间道》、《狗镇》、《狩猎》等等。丧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丧而伤……
以上都是我的个人观点,不可当真,毕竟,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理解没有对错之分。当然,大家可以看到希望,看到好的一面,认为结尾樵夫是为了救赎才抱走婴儿的。这样才能跳出“丧”,这是件好事,比我这种丧的情怀好多了。其实我一直在说服自己最后的结尾是积极向上的,只可惜没有成功。
无论是鸡汤电影还是丧文化电影,本身就是电影而已,至于大家能看到什么,完全取决于大家的态度。所以呢,电影将人性的阴暗展现给我们,!最后,希望大家不要纠结丧不丧的问题,丧也有丧的美,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