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下面的一些截图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请有压力的同学自动避让,以免心陷囹圄。部分内容摘自本人微评。
看到本期主力说的主题,毫不犹豫的就选了我最中意的记录片题材,但在选题选片时则为难了许久,个人观影比较偏爱的是《行星地球》、《生命》、《人类星球》、《南太平洋》等BBC的自然题材,可以让你在了无生气灰黑雾霾的钢铁洪流中感觉到生命的脉动。但若真要写点什么来体现纪录片的力量,我却更愿意选择法国新浪潮时期左岸派导演阿伦·雷乃的《夜与雾》,在短短的32分钟内,展示出来的是平静的画面,带来的却是心灵的悸动与久久不散的深思。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中,截取三句旁白作为题旨,虽是老生常谈,但却为心中所想。
一、鲜血已经干涸,喉舌已经沉默
每每听到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新闻联播的标志性声音,总为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歌舞升平的和平年代感到庆幸,偶尔从影视作品中看到一些经过粉饰的战争,觉得它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并且富有诗意,不错,因为在这些中外优秀电影出,我们看到的是史诗,是个人英雄主义,是能成就儿时远大想的舞台,却不知在这光鲜外壳下的容貌是如此之丑陋与恐怖。集中营、毒气室、焚尸炉、生化实验、大屠杀、骨瘦如柴的身躯、焕散无神的眼光这些名词我们都不陌生,但却从来没有这么真实。
没有了尊严,瘦骨磷峋的集中营里的犯人(被删了一张图,再换一张和谐点的)
被架在木堆上的尸体,在没有焚化炉前的处理方法
在仓库中堆成山的女人头发,等待用于织布
推土机前是成堆的尸骨,下面是一个个的万人坑
在黑白影像中透过锈迹斑驳的铁丝网看到远方的牧场与平房,让人忍不住想起迈克尔·哈内克的《白丝带》中二战前的德国乡村,它们也是一样的祥和与宁静。但在70年前的此地却在上演着一出人类自导自演的人间惨剧。、希特勒是它的精神领袖、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它爆发的形式,斯特鲁托夫、奥兰尼伯格、奥斯威茨、纽恩格姆、贝尔森、瑞文斯布鲁克、达恰——这些本来是一些在地图和指南书上平淡无奇的地名,这里处处野草丛生、断垣残壁,却由于其中座卧着的集中营使得现今相机成为那里唯一的访客。在集中营里的犹太人鲜血已经干涸、喉舌已经沉默,但不代表人们已然忘记,在电影艺术这个始终关注人心,试图将其具像化的行业里,大师巨匠们正还在不断的出产属于他的那份对战争的控诉与质问。
、《美丽人生》、《辛特勒的名单》、《钢琴家》、《拯救大兵瑞恩》、《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白丝带》、《细细的红线》、《父辈的旗帜》、《大逃亡》、《战地军魂》、《再见,孩子们》、《萤火虫之墓》、《纽伦堡的审判》、《桥》、《伯德街小岛》、《帝国的毁灭》、《最长的一天》等等影片都在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个让人提起就沉痛的话题,这些作品都在不断的向战后幸福生活的我们传达一个理念:反战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在这其中,以真实为核心的纪录片能提供更有说服力的事实与让人深思的空间。我们正在借助影视文化的力量不断的在呐喊,?
二、他们的面孔真的和我们不同吗?
他们的面孔真的和我们不同吗?画面中德国军官长的与穿条纹衣的囚犯看上去没什么两样,端坐在被告席上进行自我陈述的囚犯长和德国军官也一个个道貌岸,从集中营中被赶出来的德国军队中的女文书也端庄得体,他们不仅仅与我们面孔相同,连生活也没有什么两样,但为何却会如此残忍如此无情。
在片尾处,
“我没有责任”,囚犯长说
“我没有责任”,军官说
我没有责任――
在审判过程中,一个个双手充满了血腥的罪犯却纷纷说:我没有责任。这样的场景我们在《朗读者》中也看到过,。为《钢琴家》中那位掩护布洛迪的德国军官在最终还是入狱并且死于狱中而感到可惜。这些人与你我没有什么不同,。,在这股浪潮中你只能顺应没法逆行。当大部分的人都奔向一致的目标时,不管过程是否合理与正确,都被淹没在汹涌的波涛之中。希特勒的种族主义政策也只是为了成就这股浪潮的一个有力手段,因为它可以把人紧紧的集中起来,一方面在内部上消除个体差异,淡化个人功能;另一方面对外扩大异化,加强凝聚力。
在另一部被禁数十年的记录片《意志的胜利》(1935,由希特勒授权拍摄的政府宣传片)中,,彻夜守护在元首下榻的酒店外面,自觉自愿加入军队只为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在这部纪录片中,有段元首的命令:“革命永无止境,它将推动事态发展从而结束无政府状态。这样世界将生活在和平之中。人民也不会再经受革命的痛苦。”
――和平!――是的,这些极权统治往往打着正是人们心中的善愿,当你觉得你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为了世界大同为了全人类的时候,阻挠在前进路上的一切都将会你以无情的架式摧毁,而你也正在成为以往你所唾弃的人,但往往很少有这个时候能认清自己或是能够摆脱这个新的形象所赋予你的光鲜,继而永世沉沦。
《帝国的毁灭》没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作文章,而是以一个希特勒身边文员的视角对其视野所见描述了在大厦将倾时的众生相。,根本不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只是带着些许个人崇拜在履行着自己的工作。
:我们从来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
三、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地点一个时间发生一次?
历史是否会再次重演?
我们当然不想它会再次发生,否则也不会出现这么多的作品反复给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观摩,希望在光影中看到战争的危害与极权的恐怖。但是它真的就容易被避免吗?在特定的条件下,它可能会再次诞生。
在迈克尔·哈内克的《白丝带》中,表面上这只是一个发生在一战之后二战之前德国小村的邻里琐事,,从乡村教师眼中,呈现出了一个关于男爵、医生、牧师、管家、佃农所代表的成人与Anna、Klara、Martin为代表的下一代之间的冲突与反抗。在年轻一辈人的眼中,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压抑与阴暗,在他们的眼中大人是无能且失败的,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20年后,遭受16年的苦难,为其后的德意志精神的全面复兴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而《浪潮》里,通过一次深入的情境式教学,、排外、盲目、妒忌等等行为转变成了一种信仰一种力量,它是如此的暴烈激进,试图推翻路上所有的阻碍!但是埋藏在影片深处的却是这场“革命”根部的沃土,社会、家庭、人与人关系的恶化才是它的本源!而我们是没有办法消除这个恶源的,它与我们的生活同源而生。
,我们应当时刻保持警惕。
夜与雾
Nuit et brouillard
(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