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下痕迹,证明存在过
法国作家乔治·贝尔纳诺斯的《乡村牧师日记》《少女穆谢特》和《在撒旦的阳光下》先后被导演布列松和皮亚拉改编成电影,三部片均是影史的经典之作。在《穆谢特》的原著中,作者使用了大篇幅语言与心态描写,来组建形成穆谢特悲剧的心理基础和外部环境。电影则不一样,以极简主义著称的布列松,通过对现实细节的简单提炼,就勾勒出少女与外部世界的深刻对峙,从而让人的精神在一种日常却又极端的外部状态下完成一次超验式的质
...
若以所谓“逼格”来论电影,那感官娱乐的视听轰炸、滋补心田的心灵鸡汤、反映生存的社会现实,以及思索存在的哲学探讨四种价值层次由低到高构成电影的“思想格调”坐标轴。安东尼奥尼和库布里克等大师对“人”的看法多诉诸在电影的叙述内容上,。早期戈达尔的电影还有着清晰的存在主义叙事线条,到了晚期,这种线条被彻底摧毁,转变为某种极端的表达机制。之所以...
“你的观众既不是书本的读者,也不是戏剧的观众,既不是展览的看客,也不是音乐会的听众。你既不用满足文学情趣,也不用满足戏剧兴趣,既不用满足绘画特征,也不用满足音乐特色。”
布列松《电影书写札记》里这一句骇俗的话似乎是对传统电影观念的彻底消解。那么没有了文学立意所带来的观众精神回馈,没了戏剧架构所体现的结构张力,没了构图造型所经营的画面美感,没了匹配音乐所烘托出的氛围激荡,作为电影,我们还能看什么?
...
霸王别急 (北京)
男 双子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