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讲述疯子的电影,只靠一条故事线叙述是不够刺激有趣的。园子温深谙其道,一开始就并行展开了四条故事线:

第一故事线起源:几个热爱电影的少年长大后仍未实现自己的电影梦,面对自己在现实中的困境,他们其中一人愤然退出,其他几人也近乎放弃......

第二故事线起源:武藤组组长武藤三大被死对头找上门来,为了保护老公,武藤的妻子对上门报复者大开杀戒,并顶替老公入狱服刑,但也导致当时作为童星的女儿绫子星途中断,也造成了父女之间的长久矛盾......
第三故事线起源:上门报复武藤一家失败后,幸存的池上突然和绫子产生了斯德哥尔摩情结,虽然他们只见了一面就分别了,但池上从此就成了绫子永久的脑残粉......
第四故事线起源:一个叫桥本的屌丝男从小就是绫子的迷弟,一直把绫子当成自己的梦中情人,直到有一天,从未见过桥本的绫子临时拉他过来做自己的“护花使者”......
到了影片的三分之二,这四条故事线开始交集,契机只有一个,那就是电影——迷影四人组要实现电影梦,武藤要通过制作电影帮女儿重返星途,池上想见绫子一面,桥本想假装成导演讨得偶像的欢心。一个电影计划,让目的不同的四方交汇,也让四条故事线产生了疯狂的化学反应,在影片最后三十分钟开始爆发。

这癫狂过火的形式背后,是每一个角色单纯而极致的爱:迷影四人组对电影的热爱,武藤对女儿的关爱和对妻子的愧疚,绫子对明星梦的热爱,池上和桥本对绫子的爱慕......无论片中他们拍的电影最后能否问世,其中绝对包含了他们强烈的爱与希冀。电影本来就该是这样:是梦在银幕的呈现,是创作者的爱与热情的光影结晶。没有了爱与梦想,是拍不成好电影的,甚至拍出来的根本不算电影。拍一部迷影电影,只顾着拼贴经典电影元素符号是不够有诚意的,真正打动人的是溢于言表的对电影的热爱的表达,而园子温就做到了。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拍出真性情,和园子温的奋斗经历息息相关。其实园子温并不像以往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天生的“影坛变态”。他曾经也拍过很多高逼格的影像作品,新世纪初他拍摄的《危险因素》还很有岩井俊二的范儿。但这些作品别说经济效益了,连反响都很小众。追梦者也要吃饭啊!园子温后来一出于宣泄,而出于赚钱,就拍了一些夹杂着暴力色情边角料的影视作品,但在这个阶段,园子温仍然不忘初心,即使是穿插着软色情的《爱的曝光》也能体现他的纯粹的艺术追求。后来的《庸才》难得让园子温找回了自己最初的状态,但这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肯定的电影,反而让人质疑园子温“变质”了,这对园子温而言真是一大讽刺。2013年的这部《地狱为何恶劣》算是园子温在个人表达和观众G点之间的一个折衷,在满足观众与角色之间的共同高潮的同时,自己也完成了写给电影的感情真挚的情书,尽管这封情书最终还是要以“梦想的归梦想,现实的归现实”结尾。
咱中国的院线片肯定不让拍出《地狱为何恶劣》中那么血腥暴力的场景,但是有真性情、可以让观众真正产生共鸣的电影可以有吧?对电影和观众保持真诚和热爱的创作者可以有吧?但咱们看到的是,中国电影院线票房收入越来越高,好片子却越来越稀缺;拍电影的人越来越多,以电影为理想爱好的青年人却越来越少......至于那些嚷着“你行你上”“你知不知道人家多辛苦多努力”“你懂不懂艺术”的网民,他们又真的对电影有真爱了吗?
影片结尾,作为迷影四人组之一的平田抱着拍好的电影底片在路上边欢呼边狂奔。这也是一个长期没能实现梦想的人压抑已久后难得的爆发。假如他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不知情的旁人看到了,一般都会断定这家伙是个疯子。只是这世上无数造福于社会的造物,有不少不也出自这样的“疯子”之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