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什么影片的续集,都会遇到一个看似悖论的难题:延续与改变。若不如此,则无法满足粉丝,其实这一点不难理解,就好比谈起传统文化,总要强调继承与发展,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不失原味,又保持新意,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到底什么该延续,什么该改变呢?
不如,来看看那些续集里的改变,以此来探个究竟。
人物蜕变
《异形》系列——从女强人到女英雄
女强人与女英雄到底有多大的区别?我觉得很难用言词来表述,将前面的“女”弃之,强人与英雄有多大的区别?如此似乎简单多了,前者着重能力,后者在具备能力的基础上,更着重精神力量,前者是中性词,后者是褒义词,且需要背负更多的责任,前者依旧是个人类,后者则往往神格化,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英雄的境界都要远胜于强人。
1979年这部《异形》可以说是惊为天人,我们记住了令人惊悚的太空生物,更记住了女长官蕾普利,她在随行船员一一身亡后,并未放弃求生意志,依旧抓住每一个生的机会,成功出逃,成为唯一的生还者。在蕾普利的身上,机智与勇敢并存,堪当女强人三个字,但离女英雄还相当远。
第一部中紧张、惧怕的满头汗水的蕾普利。
第一部中的蕾普利求生意志虽强,但能力有限,面对异形时气场虚弱,以“逃”为主,虽表现勇敢,仍旧会出现恐慌、惧怕,甚至颤抖的情况,你可以感觉的出,她是个普通人,需要念念有词地自我鼓励。再者,蕾普利在第一部中基本属于自救逃生,距离需要承担重大责任的英雄仍有很大差距,不过以她当时各方面情况来看,确实也只能做到这样了。
在第二部中,曾经以“逃”为主的蕾普利,做出了一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抉择,敢于再次去面对令自己恐惧的事物,需要非凡的勇气,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超越,更关键的是这个抉择,是去为了消灭异形,超脱于以往的自救行为,初显英雄本色。有了第一部中面对异形的经验,蕾普利开始表现出自信与沉稳,在一行人中,堪称领袖人物,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她对小女孩的营救,那个曾经恐慌惧怕的蕾普利,开始可以成为别人的精神依靠,英雄气质初体现。
《异形》2初显英雄本色。
第三、四部中,蕾普利的能力不断提高,她的眼神没有恐惧,只有坚毅,甚至有点冷酷,她的身形未变,却浑身散发力量的气息,面对异形,她不再是慌张,而是镇静,与异形的较量,她不再是求生存或营救几个遇难者,而是要破坏野心家的异形利用计划以伸张正义。从第三部中,面无惧色的自我牺牲,再到第四部中,面对异形不可思议的能力,蕾普利这个形象已经完全神格化,一个太空女英雄诞生了!
《异形》的系列续集,完成了蕾普利从一个女强人到女英雄的蜕变。
《异形》4中的太空女英雄。
《虎胆龙威》系列——从浓发猛汉到光头男神
《虎胆龙威》系列,从第一部之后,剧情层面就失去了魅力,根本没有所谓的“续”,只是换个地点和时间,将麦克莱恩的故事再重复一遍——莫名而意外卷入一个事件,当感叹他为什么这么倒霉,总遇上麻烦事的时候,更感叹他越发离奇的能力,没有任何运气帮忙,他就是怎么也打不死、摔不死、砸不死,这还是个人么?神来的。
既然这么糟糕,为什么续集还是一再的开拍呢?从一拍到五,就是有人不断买单,因为岁月这把杀猪刀,虽然无情地让布鲁斯·威利斯的发际线不断后撤,直至光头,但却无意中锻造出他的特殊个人魅力,让他从一个浓发猛汉,蜕变为一个光头男神,这里的“神”不是离奇的意思,而是魅力的代词。
为了男神,剧情再烂,也会有花痴买单。(起码我本人就是被布鲁斯·威利斯的光头造型,迷的七荤八素。)
《虎胆龙威》的系列续集,见证了布鲁斯·威利斯从浓发猛汉到光头男神的蜕变过程。
第一部中头发还是很浓密的,除了勇猛之外,魅力指数并不高。
第三部时发量明显减少,依稀可见成熟男人的魅力。
光头男神。
人物蜕变是一种成长式改变,这类续集,在剧情套路上基本保持延续,不过质量如何,则很难说了,《异型》的口碑明显好于《虎胆龙威》,主要还是胜在剧情层面,毕竟只依靠人物蜕变是拉不回影片水准的,延续不等于简单重复,还是得用心铺陈,多用巧思。
主题扩展
《日出之前》/《日落之前》/《午夜之前》——从爱情主题到人生主题
《日出之前》是一部非常特别的爱情片,有人将之称作为话唠爱情片,讲述一对男女在日出之前的短暂邂逅。通片都是男女主角不断的聊天,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剧情,如果没有续集,这部电影只能停留在爱情片的境界,因为聊天的内容并不重要,剧情的重点是两人通过聊天实现互动,以致情愫的滋生,再到最后依依不舍的分别,但是当有了两部续集之后,三部影片的聊天内容产生了联系,并因此具有了生命力。
三部影片分别拍摄于1995年、2004年、2013年,非常规律地每隔9年续一集。续集继承了话唠形式+短促时跨的风格,而对话内容严格遵循了9年一跨的时间轴,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前后迥异的对话内容形成鲜明对比,配合演员本身样貌的岁月痕迹和恰到好处的演绎,三部影片连起来,真实呈现了一对男女从青年到成熟,再到中年的变化,除了爱情婚姻的变化,生活重心及生活态度的变化都可管中窥豹,在《午夜之前》中则犹为明显,俩人的谈话不但要牵涉到下一代的教养,甚至谈及死亡话题,再回想两人在《日出之前》初见时讨论的人文艺术,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岁月的流失被如此深刻地勾勒出来,这不仅仅再是一个爱情主题影片,更是一个人生主题的缩影。
《日出之前》的两部续集,实现了爱情主题到人生主题的扩展。
《日出之前》的小情侣。
《午夜之前》里的老夫老妻。
《拜见岳父大人》系列——从岳父与女婿的沟通到两个家庭的融合
所谓同性相斥,即便是岳父与女婿、婆婆与儿媳一样逃不开这个定律,然而在伦理的驱动下,又不得不互相试着去接受对方,在这期间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以此为内容的影视剧层出不穷,貌似在中国,更容易聚焦于婆婆与儿媳这种两个女人的戏码,所以当第一部《拜见岳父大人》将戏码转换到两个男人身上,加上独特的美式幽默,影片取得了非常好的“笑”果,尤其是罗伯特·德尼罗塑造的岳父形象让人哭笑不得,那句对着女婿说“I watch you”的招牌动作,将一个性格固执、做事严谨,又深爱女儿,深怕女儿受伤的父亲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样一个雄性荷尔蒙饱满的岳父,偏偏遇到一个貌似有点娘的女婿,这对双方来说都不轻松,于是笑料层出,但不管人物性格特色如何设置,第一部《拜见岳父大人》就是一部家庭“小关系”伦理片,焦点是女婿与岳父的沟通。
第一部成绩好,自然想到拍续集了,可是第一部“笑”果再好,岳父可不能一拜再拜,于是影片以岳父与女婿的沟通为支点,将剧情延伸至周边的家庭成员,于是在第二集中,出现了两个同样特色鲜明的角色——女婿的父母,常听人说,在中国两个新人结婚,背后实质是两个家庭的结合,看来这在美国一样适用,一对小情侣的家长之间,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人生态度,不断碰撞出“火花”,因此相对于第一部的“小关系”,第二部已经蜕变为一部“大关系”伦理片。
不管是大关系还是小关系,都是在第三部中实现真正的和解。剧情焦点再次回到岳父与女婿的关系,经过一番磨合,岳父终于从接纳女婿,到进一步认可、尊重女婿,不但给予女婿应有的名分,也给予了女婿应有的地位。小关系中除了岳父与女婿,其余地类似岳父与岳母、女婿的父母、女婿与女儿,包括新出生的第三代,甚至处于边缘关系的女儿前男友等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关系改善,感情加深,而在大关系中,两边的家长从互看不爽,进展到融洽地坐下来喝茶交谈,齐乐融融,自此完成两个家庭的融合。
《拜见岳父大人》系列的续集,完成了伦理主题的扩展:从女婿与岳父的沟通,到两个家庭的融合。
主题扩展是一种延展式改变,原有的话题讲尽了,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延展话题,为续集找一口活命的氧气,这类续集一般都能保持原有水准,当然延展度要恰当,不能让人产生跳跃的感觉。
类型渐变
《死神来了》系列——从“死神来了”到“人有多少种死法”
《死神来了》的成功秘诀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出奇制胜!剧情有两大要素:预知死亡而逃生,最终无法摆脱而死亡。前者充满了科幻的色彩,而后者则带来了“能否生存”的悬念,及最终走向死亡的宿命感,非常靓丽的组合。
靠“奇”取胜的影片,如果无法延续它的“奇”,续集的类型就会发生蜕变。《死神来了》的续集就是一系列没有半点“奇”可言的作品,因为观众会比主角先预知到一场可以逃脱的灾难,科幻色彩暗淡,接着观众知道主角必定会一一死去,没有悬念,那么还有没有宿命感呢?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只有那种死不认命,最终又无法摆脱命运的时候,才会产生宿命感,而在观看续集时,观众从一开始就认命了,还哪来的什么宿命感?
续集延续了第一部电影的所有套路,却失去了第一部影片能带给观众的所有观赏价值,唯一发生变化的就是主角们将如何死去,而观众们在观看续集的时候,似乎也只是等着看看主角们将如何死去。
如果把《死神来了》的续集全部整合在一起,可以取名为《人有多少种死法》,生生地从一部科幻悬疑片沦为一部有点无聊的重口片,让我想起许久以前看过的一个漫画《兔子的一百种死法》,可惜《死神来了》没有机会续拍到人的一百种死法,因为观众的忍耐度是有限的。
《电锯惊魂》系列——从悬念惊悚的惊艳到血腥暴力的纯粹
这部电影当初惊艳了多少人?有谁想到精心布局了一切的始作俑者,其实一直躺在两个受困者当中!这一幕让我至今难忘。自始至终意想不到的布局,“坚锯”突破常规思维的言论,及最后用生命哲理揭示布局初衷的震撼……整个影片充满悬念且滴水不漏,剧情紧张刺激,且从第一秒持续到最后一秒,是一部极优秀的悬念惊悚片。
这部电影的续集恶心了多少人?除了整死人时的暴力与血腥,续集没有继承首部影片的任何精神要素,沦为一部纯粹以各种血腥暴力为卖点的影片。在这点上,与《死神来了》有殊途同归的意味,当初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奇”,可是再“奇”的套路也只能用一次,用多了就不奇了嘛!而续集恰恰就只延续了当初的套路,没有延续当初的精神。
尽管续集只剩血腥与暴力,仍挡不住粉丝众多总买单,这部电影的续集居然能一直撑到第七部,不是粉丝没智商,而是第一部太优秀了,以至于总有粉丝期待在续集中,再找回一次被惊艳的感觉,因为这种感觉太好了。
血腥图片我就不贴了,贴个招牌面具造型吧!
续集产生这类改变最为常见,简而言之:走味儿了,基本就是拍砸的节奏,问题就出在该延续的关键精神没延续,需要作改变的套路没改变,作了改变的又都是影片旁枝…...
其实珠玉在前,即便保持原有水准,也肯定是喂不饱粉丝了,所以《死神来了》《电锯惊魂》能连着拍砸多部续集,也算是一种成就了,很多电影砸一部就game over了。
接下来分享几部本人看过的续集短命鬼。
《透明人》1/2——从一个透明人的深度到数个透明人的浅薄
“透明人”的概念并不新颖,第一部电影的成功,完全源于内容的深度。正常人变身透明人,生活上肯定多有不便,但影片没有停留在展示透明人与正常人的生活差异,而是探究透明人的内心变化:带来生活不便的透明体质,却有利于犯罪,因为没人看的到你!透明试剂,只能改变体质,不能改变内心,那些邪恶的念头本就深藏于心,一旦缺失监督,就会慢慢爬了出来……人性探讨的深入浅出,为“透明人”开辟了新的视野。
待到续集出片,不知何故丧失了进一步探讨人性的兴趣,自废武功地转在“科幻”上做文章,于是片中出现了数个透明人,可是“透明人”这个概念并不新颖,不是用数量就能克服的硬伤,再配上一个关于军方利用透明人的老套桥段,拼凑出一部陈旧而浅薄的科幻片,水准直跌谷底,断送了再拍续集的可能性。
第一部中的透明人接受检测。
《木乃伊》1、2、3——从神秘木乃伊到雷人兵马俑
文明古国的神秘性和强烈的异域风情,造就了《木乃伊》的成功,随后的续集中,两大成功元素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下图中两个女主角的这段格斗戏就是最佳诠释,剧情上引入了同样神秘的蝎子王一角,加强了剧情的可持续性,使得第二部木乃伊保持了原有的水准。
第二部中的埃及美女格斗。
照理说,有两部质量上乘的前作,加之粉丝众多,是不至于拍砸一部续集就挂的,无奈第三部《木乃伊》非常莫名地,突然对埃及的神秘失去了信心,直接转向神秘的中国,继续讲述埃及木乃伊的故事确实缺乏新意,但是将一个在埃及成功塑造过的故事,直接嫁接到中国来,则效果更差!中国与埃及能被视为古文明的标志性国家,不仅是因为两国的文明高度,更因为两国的文明差异大,如此直接嫁接过来,严重水土不服,尤其对中国观众来说,没有神秘,只有雷人,中国的兵马俑和埃及的木乃伊怎可做联接??而对外国观众来说,差不多的故事换个地点再讲一遍,难道就会有新意吗?不但没新意,还丢失了与前两集的“血缘关系”,粉丝很失落!
在中国拍不下去,埃及又回不去了,所以《木乃伊》3拍砸后,也直接over了。
第三部中的……雷死人了!
《苍蝇》(1986)/《苍蝇》2(1989)——从人蝇合体的惊悚到人蝇分离的平淡
1986年版本的《苍蝇》应该算是一部半翻拍作品,将传送机器的功能从人蝇互换身体,改换成人蝇合体,配合显著提高的特效技术,制造出比原片更惊悚的效果,成就了一部非常重口,但很优秀的科幻片,是本人的最爱之一。
苍蝇的续集实在不好拍,已经让人惊悚过一次的人蝇合体,即便再出现一百次,观众也不会再有惊喜了,于是续集中人蝇合体可以实现逆转,达到人蝇分离,想法是新的,但是没有观赏性,人蝇合体很惊悚,人蝇分离……你看了会有什么感觉?善良的你,也许会感到心安吧,哦!这货终于脱离苦海了……续集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四个字:平淡无奇,而且主角脱离了苦海,还有拍续集的必要么?不断的合体,再分离?太无聊了吧!
所以当人蝇分离的概念一出,《苍蝇》的续集也就此终结了。
续集质量下降并不一定会就此沉沦,只要找对路子,仍有翻身的机会,最后就来讨论续集中这个异数——《碟中谍》4。
第一部《碟中谍》,应该属于一部悬疑动作大片,情报局出现内鬼,导致整个行动小组瓦解,谁是内鬼?这是悬念。当然最精彩的还是影片的“大动作”,1996年出品的《碟中谍》,绝对是当时高科技动作片中的一流作品,在高难度动作中加入精细的桥段铺设,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下图中那段戏,一滴汗水的闪失,都能断送整个行动,使得剧情瞬间紧张数倍。
第一部的成功自然迎来续集的产生,这才符合电影的商业运作嘛!只可惜后两集虽不至于拍砸,但实在乏善可陈,悬疑就不说了,内鬼清除以后,第二部和第三部就是一个普通的特工故事,而且汤姆·克鲁斯的角色三集下来,也没建立出个人特色,动作场面安排更是不给力,没有新意,在第三部中,特地跑来中国取景,结果就是在古镇的屋顶来了一段追逐赛,太没看头了,还不如直接看007。
一度认为,《碟中谍》就此玩完了,没想到第四集中,杀了个漂亮的回马枪,依旧没有悬疑色彩,依旧剧情老套,《碟中谍》4却获得了粉丝的追捧。为什么呢?
其一,任务执行过程的各种状况,是全新的,而且从俄罗斯到迪拜,没有一处重复,一路新到底,状况的不可预知性,让老套的剧情产生了紧张刺激的气氛,这就是续集需要的改变。
其二,第四部中的动作场面仔细分析一下,玩的还是第一部中获得喝彩的“高难度动作中加入精细的桥段铺设”,(如下图中那段用吸附手套爬摩天大厦的剧情),延续了第一部的动作设计精神,这和粗糙的古镇屋顶追逐赛,显然不是一个档次的动作设计,这就是续集需要的延续。
其三,观众的心理因素吧,连着两部不给力,本身就没有太高的期望了,影片质量的回升,使得粉丝们产生一种心理反弹式的追捧。如果第四部续集是紧接着第一部影片出品,还会不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时光网给第四部打出了超过第一部的高分)真的很难说!
回到本文最初的问题,续集相对于第一部作品,到底什么该延续,什么该改变呢?《碟中谍》系列是个很好的范本,必须精准把握第一部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才能做出取舍。
当然,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也只是纸上谈兵,续集创作中的种种艰难与压力,不是我等可以想象的,向那些拍出优秀续集的创作团体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