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终于在内地上映了。那天,我一个人去看了首映。我常常这样的,在凌晨看完一部电影以后,步行走回家。在一路昏黄街灯中,想象着电影中的场景。每一部得以成为系列的电影,都能勾起我对前作的丝丝记忆。
无论是“星际”,还是“星战”,都是美国极具国民基础的长寿系列。虽然对于《星际迷航3》来说,北美票房的平淡无奇衬不上这样的国民性,可我依然喜欢这部电影。当然,面对如此多的观众,自然会有更多的质疑。这样的“太空歌剧”式作品都被同质化了吗?还是好莱坞大片的璀璨特效都越来越类似了?而太多的所谓逻辑漏洞真的都说不通吗?
我看未必。《星球大战》与《星际迷航》就像穿着同款式服装的两个人。虽然远远看去,外表相似,却有不同的气质,不同的谈吐,不同的口音,甚至在加深了解之后,发现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不同的志向与理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一个追求原力精神,一个强调探索魅力;一个构架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的世界,一个勾勒我们所希望实现的世界。
因此,我并不觉得所有的追逐都没有区别,也不觉得那些被指出的问题是真的有辱智商。乌胡拉中尉是如何通过一段陈年视频,发现反派克劳的真实身份?她是翻译官,也是史波克最出色的学生,拥有出众的听力和对声音的辨别力。成为克劳的俘虏之后,曾与其有过多次谈话。在反复回放视频之后,自然有能力发现其中玄机。类似这样的“逻辑漏洞”,被部分影迷指责,不一而足。可放在影片的世界观设定下,基本都能说得通。况且,还没有任何一部科幻电影在逻辑和原理上,能够做到严丝合缝滴水不漏毫无瑕疵。
也许唯一不太能说得通的,是克劳率领的蜂群被频率干扰之后的爆炸。表现形式的夸张,脱离了本质和原理,却未必是视觉呈现的失败。
而在这样的商业巨制中,主要角色苏鲁的出柜,以及出柜演员昆图的主演,也体现了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广泛开阔的包容性。流畅叙事,情怀佐料般适当地添加,承上启下的衔接,都是优点。林诣彬在告别“速激”系列之后的这部作品,大体上还是让人满意的。
电影外,扮演领航员契柯夫的安东·尤金,在电影上映前不幸殒身于一场诡异的车祸。他在片中操着俄罗斯口音的英语,总是惹人发笑。而在老版系列中扮演史波克、并在三部新版电影中都以客串形式出现的伦纳德·尼莫伊,也于2015年病逝。想着这些,心里一声叹息。看着电影,他们的身影却依旧鲜活。
是了,当生命不再,光影仍是斑驳。
后来刷了下豆瓣,发现影片条目下的一条热评就说出了我的心声,我喜欢这样商业外衣下的文艺表达:“一个人看电影是件上瘾的事。幕布上孤独的一行In loving memory of Anton,然后灯光缓缓亮起,闭上眼睛都是和他们初遇的样子。”
只不过,那一行字其实是In lovingmemory of leonard nimoy / Anton。我热爱这样驰骋着想象与自由的电影,只有在这样的世界中,他们不曾离去。我也爱这群星闪耀的广阔天穹,历史如星河流淌,无数英雄纵横捭阖。如同我们真实的人生,在那个世界里,也有离别,也有生死,也有悲喜,却总被赋予一种只属于茫茫宇宙的恢宏。
银河里数不尽的灯与光,看不完的星与船,当时光之雨纷纷下落,不知道会将你我隔开了多少光年。渺小的我们,在探索未知的旅途中,面对彼此,能否直陈内心的恐惧与忧伤。浩瀚繁星之中,我们又该是什么样子。
我没有飞船,我只是一个人走在路上。路很长,被路灯迷乱了双眼,仿佛没有尽头。想起长篇巨著《银河英雄传说》的最后一句话:“传说结束了,历史才刚刚开始。”
微信公众号:dongguazaibiechu